身為教師,賈曉霞心里始終裝的是她的學生,而疏于自己孩子及家人的照料。談到自己的家人,賈曉霞心中滿是愧疚。
2003年,是令人難以忘記的一年,那年我們國家正經受著SARS疫情的嚴峻考驗。賈曉霞每天下午等學生離開后,噴灑消毒液,每天又早早來到學校,開窗通風,等待學生來到學校,又挨個兒檢測體溫,作好記錄。直到SARS疫情警報解除,她才帶著滿身的疲憊回到濟南久違的家中。在她離開的那段時間里,是當時還在世的婆婆照料著整個家。同年秋天,送走了五年級學生,又迎來了新一批的一年級新生,合班并校后,一年級學生在當時的下白秋村教學點上學,其中三角灣村十六名學生要步行三四里路去學校上學,學生家長都忙著秋收,沒時間去送孩子上學,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安全,賈老師主動承擔起護送孩子們上放學的任務,每天早上,騎自行車到三角灣村村口,親自帶領著十六名學生來到學校,下午放學后,再把他們送到村口,看他們都安然離開她才放心的回家。
2004年,當時賈老師已經懷孕,她克服懷孕初期的各種不適,堅持上好每一節課,除去定時回濟南做孕期檢查外,很少有機會回家。孩子出生后,修滿產假,她把孩子交給母親,又開始新一輪的征程。每天早上上班前,她只能狠狠心,笑著和孩子再見。
后來,賈老師的兒子跟她住在學校,同樣身為教師的丈夫一人在濟南生活,由于工作繁忙路途又遠,很少來看望孩子。一個人帶孩子總是很難的,記得那年冬天,半夜孩子突然嘔吐不止,賈老師束手無策,急的直掉眼淚,最后只得叫醒了同樣住校的李老師和王老師,他倆陪賈老師抱著孩子冒著嚴寒,趕到三角灣衛生室叫醒了值班的醫生,給孩子打了針,拿了藥,在孩子漸漸好轉后又回到學校宿舍,此時,天還沒有亮,孩子在經過治療后漸漸睡熟了。第二天早上,賈老師安頓孩子躺在宿舍的床上,給他拿了他喜歡看的畫報,賈老師又站在了講臺上。
兒子在二年級時轉學去了濟南。就這樣,賈曉霞開始了一周一次往返于學校與濟南的生活,每次坐車單程就需要四個多小時。有一次為迎接達標驗收,賈曉霞周末在校加班,而此時年幼的兒子正一個人在家,左等右等總不見媽媽回家,兒子便跑到鄰居家借電話哭著打給她。當時聽見兒子哭,她的淚水直在眼中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