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腦血管健康
辛紹巖主任指出,顱內動脈瘤大多位處于顱底動脈環的大血管分叉部位,其周邊伴隨有腦池等蛛網膜間隙的存在。而位于腦溝或腦實質內的腦動脈遠端的動脈瘤雖然相對少見,僅占大約6%的比例,但其破裂的風險卻高達17%。對于此類位置的動脈瘤,不論是采用介入栓塞技術還是進行開刀夾閉手術,其操作的復雜性和潛在風險均相對較高。
在介入栓塞治療中,由于載瘤動脈的纖細特點,微導管系統的準確定位存在較大的難度。此外,由于動脈瘤的寬徑特性和其位于血管分叉的特殊位置,往往需要借助支架輔助,甚至是Y型支架輔助栓塞。然而,支架的放置和展開過程同樣充滿挑戰,術中動脈瘤破裂的風險以及術后載瘤動脈栓塞的風險均不容忽視。
相比之下,開顱夾閉術雖然面臨動脈瘤位于顳葉深部的顯露困難,以及可能需要犧牲部分腦組織的挑戰,但其風險的可控性相對更大。此外,開顱手術還能有效清除顱內血腫和部分蛛網膜下積血,因此在綜合考慮手術效果和風險的情況下,開顱夾閉術應被視為首選的治療方案。
這是近年來章丘中醫院腦外二科診治的第2例該部位復雜動脈瘤破裂出血的病人。目前,科室手術團隊已成功救治了60余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在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和介入栓塞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已形成了顯著的技術優勢。
手術團隊能夠根據顱內動脈瘤的具體位置、形態、是否破裂以及出血量大小,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狀況和家庭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介入栓塞術或開顱夾閉術。同時,在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處理方面也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夠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關注腦血管健康
辛紹巖主任介紹說,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變,是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張形成的動脈壁瘤狀突起,其形成多與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內壓力升高有關。在臨床上,約80%以上的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系因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而約90%的顱內動脈瘤在初期并無任何癥狀,然而一旦破裂,病情極為兇險。據統計,顱內動脈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達30%~40%,且出血后的動脈瘤再次破裂的風險及危險程度均顯著增高,二次破裂后死亡率更是高達60%,已成為引發“猝死”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顱內動脈瘤被形象地稱為人腦中的“不定時炸彈”,其潛在的爆炸風險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必須予以及時清除。
最后,章丘中醫院腦外二科全體醫護工作者鄭重提醒廣大市民,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因情緒激動、血壓急劇升高或過度用力等因素誘發動脈瘤破裂而發生,屬于神經外科急危重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家人或親友出現突發性劇烈頭痛,自訴感受到“爆炸樣”的劇痛,并伴有或不伴有惡心、嘔吐、抽搐等癥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并將其及時送至具備救治條件的醫院進行搶救,以盡早明確診斷并施行手術治療。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章丘中醫院”。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歡迎光臨 大章丘網 (http://www.fangyuanart.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