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章丘縣志》描繪的明水諸多水系
小峨嵋水系,俗稱秀水溝壑,位于古城東南桃花山東側的南北向溝壑,因北臨秀水村,故名。壑內多泉水,且風景秀麗,古稱“峨嵋靈壑”,為章丘古十二景之一。壑中草木蔥蘢,流水淙淙,泉眼眾多。山壑中的泉眼,水質清潔,大如拳,小如指,最大者為山西麓懸崖上的兔子窩泉,陰雨連綿時開泉,泉水湍急,狀如瀑布。按其大小分還有諸如金龜泉、二龍眼泉、飯湯泉、篩子底泉、滴水檐、甘泉、澇冒等。這些泉眼,或流或淌、或涌或噴,水花飛濺、山靈水秀,曾被詩人墨客譽為“模山范水”。
清道光《章丘縣志》描繪的“峨嵋靈壑”
清代“白面包公”李慎修撰寫的《游小峨嵋記》
小峨嵋提水壩遺址
“峨嵋靈壑”在東麻灣、百脈泉的東南面,可謂泉水的涵養區之一,清代道光年間舉人高汝梅曾有詩曰:
百脈泉水出南山,山如屏障水弓灣。
模水范山誰做主,中有高士高難攀。
《繡水詩抄》記載的高汝梅詩
諸多泉水匯流成溪,過玎璫橋轉西而北流,至明水錦江橋南,與東麻灣、百脈泉、長川、玉帶河匯而為一。
正如名字所言,宛如繞城玉帶,是明水古城東側的繞城河。沿著現在的區醫院西側路西溝壑,由鐵道南向北,經東麻灣、明水湖(萬泉湖)、李清照紀念館、錦江橋,折而向西,經五孔閘,折而西北流,至金盤村入繡江河(巴漏河下游)。玉帶河東麻灣及明水湖段,因原河槽深部巖層為一條斷層破碎帶,地下水沿破碎裂隙上涌,水泡泛起,隨處是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百脈泉、東麻灣等皆出于溝底或岸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云:“百脈水出土谷(鼓)縣城西,水源方百步,百脈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宋代的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說:“齊多甘泉,冠于天下”、“岱陰諸泉,皆伏地而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痹跉J《齊乘·卷二·水》稱:濟南眾泉“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清道光十三年《章丘縣志》載:“其源直上涌出,百脈沸騰,猶如懸珠,歷落可數”。歷代都把“百脈寒泉珍珠滾”列為章丘八景之一。
特別是明代山東提學使沈鐘曾題游明水詩曰:“濟南泉多不勝記,曷若此泉尤有味?;Ⅴ辣痪阆嘛L,誰復我訝徒虛譽?!币馑际钦f,當他游覽了百脈泉之后,感到濟南的黑虎泉、趵突泉與百脈泉相比,皆甘居下風??梢姰敃r的百脈泉涌水量之大和景觀之盛。
清康熙《章丘縣志》描繪的百脈泉
明嘉靖《章丘縣志》記載的百脈泉
北魏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書影
明代山東提學使沈鐘題寫的詩刻拓片
王培荀著《鄉園憶舊錄》書影
清代文人王培荀在《鄉園憶舊錄》中則描繪了別樣的水鄉田園風景:
“百脈水,在今章丘明水鎮,泉水流水,灌田數百頃。夏初往來,見平疇稻秧,一青無際,白鷺拍拍,飛入眼靄,宛然畫圖。村中康氏園,水流活活,澆墻綠竹,濃郁覆壓,中植荷花滿塘。迤南佛寺中有方池,凈水空明,園珠千百,疊疊如貫,大略與珍珠泉相似。”
玉帶河群泉密布,溪流縱橫,這是濟南地區最大的泉群。不僅有百脈泉,還有梅花泉、墨泉、金鏡泉、漱玉泉、龍泉等,共匯繡江河,形成“繡江春漲水流聲”的景致。
萬泉湖
如河名所指,長川是一條由南至北,貫穿明水的長河。最遠端源于膠濟鐵路南雙山大街東側,經鐵路立交橋、財富大廈、香港街、原政府大院、落鷹橋(也稱落英橋)、北入古城小麻灣、經康家水磨、再過錦江橋,匯入繡江河。一般年景,長川水源主要來自廟溝泉諸泉。據清道光《章丘縣志》稱:“長川源自(明水)鎮南廟溝泉,夾川竹木千幛”。廟溝泉位于今香港街北(原政府院南墻根),小麻灣位于今明水古城東南(原政府院門匯泉路北側)。落鷹橋(落英橋)現已在匯泉路下,路北河流向與古城恢復的商街東側河流基本一致。長川經過的小麻灣東北有許多無名泉,舊時,夏秋時節,蓮香荷葉碧連天,小橋流水凈無塵,隔岸多來浣衣女,清水流沙金燦燦。
宋代,長川流經的小麻灣東北泉水密布,泉邊有李格非(其女李清照)故居,明代為“耿家花園”,清代康大猷買下此園,建“康氏東竹園”。后來,整治河道時發現許多宋代瓷器殘片。晚清時,明水望族康星燾在廟溝泉(原政府大院南端)曾建“漪清園”,又稱“康氏南竹園”。
清道光《章丘縣志》記載的長川、玉帶河、清水泉和西麻灣
古城內長川河
清水河水系,因清水泉而得名。指從現區武裝部大院往北、經老電影院西街,沿老章丘四中東墻外北入荷花公園。現在的古城西門內河道水系,與老清水河流向基本一致。
清水河水系有兩大清泉:清水泉和靈秀泉,清水泉位于老章丘四中院南墻外,后為明水村民吃水井。此泉《濟南府志》《章丘縣志》均有記載,是清朝道光《濟南府志》所輯錄的濟南名泉之一。
靈秀泉在現明水古城西門外(原章丘四中園內)。自古流量很大,泉水沿著護城河匯入荷花公園。歷史上多出文人名士,著名的章丘四中最早在此建校。鐘靈毓秀,地靈人杰,故名“靈秀泉”。此泉已列入濟南市名泉?,F奇石嶙峋,泉邊溪流雜樹茂盛,遮天蔽日。伴著泉水的叮咚,樹蟬的長鳴,令人陶醉不已,尤其初來乍到的游客,更是流連忘返。
靈秀泉
春天的西麻灣
秋天的西麻灣
古時的西麻灣,東西兩岸處于低矮的丘嶺之間,南面是丘嶺式低山,前面靠湖灣的為“小西山”,后面高的為“大西山”。與西山蜿蜒相接的西河岸平垣之地為“塘子崖”。西麻灣南起膠濟鐵路,北至濟青公路。灣底深部為一條南北走向的奧陶石灰巖斷層,泉水從斷裂縫隙中上涌,因而出現密密麻麻的泉眼?!犊尽吩疲骸笆蹨?,俗名麻灣,即此。”對于西麻灣泉群,《齊乘》《濟南府志》《章丘縣志》均有記載?!洱R乘》記載:“十二芹溝,俗名西麻灣,出章邱縣南??入繡江?!睋宄拦馐辍墩虑鹂h志·卷三·山水考》所載,“西麻灣,在百脈泉西南二里許。水從西山北麓石壑中出,東北流于百脈諸水,匯合于沙河口”。沙河即硯池村與山陽村之間的東北向沖溝。泉水至湛王村東北,入繡江河。
眼明泉公園一角
西麻灣水系泉眼眾多,簇簇水泡緩緩升起,似串串珍珠,若玉花綻開。特別是西岸的塘子崖高出灣底6米,與西山延綿相接,每到夕陽西下,在明鏡似的湖灣中就會出現一道奇觀妙景:西山和塘子崖連為一體,映射在水面,似一條長長的游龍,隨著湖水的流動,在水中晃晃悠悠、活靈活現。由于水霧蒸騰,龍影如夢如幻,妙不可言。這就是章丘古十三景“龍影夕照”(也叫“西山龍影”)。
西麻灣水光瀲滟引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賞景,留下了不少名詩佳句。明代散曲家李開先之孫李衡(字虎門),曾寫下《同竹潭諸人游明水西泉》詩:
竟日無人跡,怪來情思幽。
石排孤岸起,泉灌大河流。
云冷全辭夏,蒲荒尚戀秋。
沙田擬種竹,結屋住沙頭。
細致地描繪了西麻灣一帶的景致。
李衡《同竹潭諸人游明水西泉》詩,描繪了西麻灣一帶的景致
(文/圖:翟伯成)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經濟日報”。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歡迎光臨 大章丘網 (http://www.fangyuanart.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