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27azw611nzrjar6sea.jpeg (225.2 KB, 下載次數: 37)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7uuv3056z9676lnqc.jpeg (105.75 KB, 下載次數: 42)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時逢七月,勝友如云。7月24日至29日,石匣村過半年第六屆鄉村振興戲劇節舉行。期間,章丘區第二屆村BA決賽激情上演,中國戲劇文學學會邀請70多位嘉賓、藝術家歡聚一堂,帶去了一場曲韻歌揚的戲劇盛宴。去年以來,石匣村過半年鄉村振興戲劇藝術節拓展活動范圍,豐富活動業態,融入了“村BA”,實現了現代體育與傳統民俗的交匯,短短幾天,客流量近10萬人次。 石匣村,位于章丘南部山區官莊街道,距離章丘主城區40多公里,2200多口人。那里山連著山、山繞著山,崇山峻嶺層層包裹。就是這樣一個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名不見經傳的山村,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連續六年把這么多游客拉進似乎不被“流行”看好的戲劇節?
173027f1tfz1z1t1tlcw9n.jpeg (135.9 KB, 下載次數: 50)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7v83lss01t5xnrrxx.jpeg (160.21 KB, 下載次數: 37)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7g9lic9hlsisgciwp.jpeg (256.78 KB, 下載次數: 39)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7pttwwb93uw26qxty.jpeg (28.29 KB, 下載次數: 44)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一) 石匣,一看名字,就與石頭相關。那里的人唱道,“石頭山,石頭梁,石頭房子石頭墻;石頭街,石頭峪,石頭小橋石頭路;石碾子,石磙子,石桌石凳石椅子……”石匣村,名副其實的“石匣子”。 石匣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雖然偏遠,卻一直流傳著“過半年”的習俗。也就是從每年陰歷六月二十開始,持續7天,村民們聚在一起吃伏羊、過半年、慶豐收。 過半年,是石匣村非常重要的節慶。人們用殺羊的方式,祈求下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少爺們用石頭搭灶,用枯枝燒火,用山泉水清燉自家的肥羊,歡聚一處,美餐數日,暖胃生津、增強體質,特有的幸福洋溢在村民們的臉上。 節慶的背后是文化,石匣村把這種文化叫“攢”,也就是拼湊、集聚的意思。舊時日子清苦,幾戶人家必須湊錢才能買來一只全羊,盡情享用一番。羊金貴,須文火清燉,保留其原有的鮮嫩,只撒上鹽、胡椒等簡單的佐料,連肉帶湯一分,吃到滿口留香、滿頭大汗,方才過癮。如今,“過半年、吃伏羊”聲名遠播,吸引眾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已然成為石匣村的一張金名片。 不只有攢羊的文化,還有唱戲的傳統。石匣村,還是章丘梆子的發源地。 據史料記載,章丘梆子叫山東吼或靠山謳,源于泰安汶上福字班。清代中晚期,汶上福字班藝人福祥、福全師兄弟離開汶上,輾轉來到石匣村開班授課。僅用了十幾年時間,石匣戲便遠近聞名,前往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其影響遍及章丘、萊蕪接壤處的廣大地區,其勢鼎盛。 與呂劇、柳子戲唱家長里短、演兒女情長不同,章丘梆子唱的是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歷史大事。比如,反映西漢呂后亂政那段歷史的《紅打朝》,演繹東漢時期大敗番兵鏟除奸佞的《姚剛征南》……唱不盡歷史變遷,表不完家國情懷,石匣村的老百姓,自古如此。 放下鋤鐮锨镢,扮上生旦凈末,村民們既是干農活的行家,又是吼梆子的里手。鑼鼓喧天、絲弦盈耳,一個個忠孝節義的故事在古戲臺上精彩亮相。臺上的演員唱得有板有眼、淋漓盡致,臺下的鄉親聽得如癡如醉、樂在其中。一部部經典的呈現,就如同當地村民的生活縮影,臺上臺下的人不斷變化,劇目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只有古戲臺經百年滄桑,巍然屹立。 百年戲臺,藏著故事。青石壘砌,古樸典雅,坐落在村東頭。上世紀90年代重修戲屋時,在一條檁木上發現了“清道光二十六年”字樣,足見其歷史久遠。戲臺坐南朝北,正對的就是“官地”,能容納3000多名觀眾。在章丘梆子最輝煌的時候,這場地容不下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崖頭上、石階上,都是人挨人、人擠人,場面堪比現在的大型演唱會。 本是貧窮小山村,烹羊唱戲且為樂。這寄托了人們對自然饋贈的感恩,也犒勞了自己長久以來的辛勤勞作,更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希冀。這種樸素、真誠的“過半年”,豐沛了石匣人的精神世界,也為農耕生活涂上了浪漫的色彩。 只是到了上世紀末,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年輕人走出大山,外出學習、打工、創業,學戲、唱戲、演戲的人越來越少,觀眾席漸漸冷清,即便到了每年“過半年”的時候,大戲也不再在舞臺上唱起,石匣老戲走向沒落。
173027krrxhzo39i9u9r9o.jpeg (45.76 KB, 下載次數: 48)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7ohiiwqepwjekgkwh.jpeg (228.92 KB, 下載次數: 43)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8pkexkwtzbmnoh0uk.jpeg (353.43 KB, 下載次數: 39)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8wkpyubbuybw7jii6.jpeg (237.64 KB, 下載次數: 45)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二) 石匣村,地處大山深處,地塊瑣碎、土壤貧瘠,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多少年來,村民種植小米、小麥、玉米、土豆、地瓜,靠天吃飯,一旦天氣不好,產量就大打折扣,收入也得不到保障。 2019年,是石匣村發展的重要一年。這一年,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官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提出了堅持黨建引領、依靠能人帶動、走向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對石匣村來說,引進在外創業能人景華,是不二選擇。 17歲考上大學、走出石匣,轉眼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景華在外闖蕩多年,經營苗木產業,生意遍布北京、蘇州、大連等地,是石匣村的驕傲。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與他聯系,他初心不忘,二話不說,兒時的理想縈繞在腦海:“我要是當上村干部,就讓咱村的日子天天跟‘過半年’一樣,老少爺們天天吃伏羊、看大戲!” 飲水思源,不忘桑梓。就這樣,帶著濃濃的家鄉情懷,景華毅然放棄了大城市富足的生活,回到了生他養他的石匣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之初,背后議論的有之,半信半疑的有之,觀望等待的也有之??稍谒磥恚_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選擇了回村,就要干出名堂來。 振興村莊,何處下手?村南大峪中有一條河,自西而東,穿村而過,在村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流向另一條山峪。本是潺潺流水、清澈見底,卻因常年亂搭亂建占用河道,破壞了河流生態環境。調研之后,景華決定從整治河道開始,清臟治亂、拆違拆臨。 村“兩委”成員開會,敢作敢當的“兩委”成員袁善亮主動提出先拆除自家占用河道的違章建筑。言必信、行必果,面對家人的不理解、不情愿,即使妻子以砸爛了家里的電視“相威脅”,他毫不含糊地說,“景書記能放棄那么大的產業,回村造福百姓,咱就得用行動來支持!”他硬是把妻子鎖在家里,拆除了違建。 這是景華上任后打響的第一槍,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槍。 有了黨員干部帶頭,拆違拆臨工作順利展開。兩年時間,景華帶領村兩委成員,拆除違建140多處,綠化5300多平方米,新建街心休閑廣場一處,邁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第一步。 違建拆除后,河道里的污物露了出來。景華按照街道黨建引領在官莊的思路,通過支部組織發動、黨員模范帶頭、群眾積極參與,發動黨員群眾義務出工2000多人次,清理河道3公里,清運垃圾1000多立方、整修河堰300多米。隨后,建起了3500平方米的花池,種植了近萬株苗木……河道凈了,河水清了,環境綠了,村子有了靈魂,日子更加幸福,石匣村重新煥發出生機。 黨建“一子落”,發展“全盤活”。如今,一幅山清水秀、業興人和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石匣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更堅定了鄉親們的致富信心。景華還在官莊街道駐地附近,打造泉城百花園項目綜合體,成為山東省省級田園綜合體、濟南市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典型示范項目,帶動6000多人就業,解決周邊20個村近2萬畝三類農田增收2000萬元。
173028z7v544s1510954w4.jpeg (269.84 KB, 下載次數: 53)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8a4hw44w6ywfkiqf3.jpeg (178.79 KB, 下載次數: 36)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8ihg3r7q7dc1d8nhz.jpeg (247.47 KB, 下載次數: 53)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8t26m677mf711ke7g.jpeg (328.75 KB, 下載次數: 61)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三) 石匣村,地理位置雖然偏僻,這里卻珍藏著原始的自然風光:山間有涼水泉、圣水泉、神仙泉、鳳凰泉等泉眼數十處;汶源溪便是由各路山泉匯集而成,奔入嬴汶河。盛夏時節,泉涌水漲,踏石奔流,經石橋、繞古廟、穿過村居,好不歡快。四季風景變幻,美好生生不息,看著遠山與晚霞相映,飛鳥散入深林,老農荷鋤而歸,孩童光著腳丫跑過田坎……把過半年的習俗與唱大戲的傳統重新恢復起來,借鄉村振興大戰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為城市人打造一個田園夢”的藍圖在景華心里油然而生。 發揮自己從事園林綠化的優勢,聘請高校專家規劃更新村莊建設,讓山、泉、林、石屋的布局更加錯落有致,產生移步易景的美感;邀請本地有名的石匠、江西上饒的木匠,對老戲臺進行維護,修舊如舊、古風盎然;邀請文化專家,支招開發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征求村民意見,尊重村民意愿,讓當代設計融于古村落,形成新與舊的碰撞,既保護了原有的文化價值與鄉土溫情,又滿足了人們現實生活需求……各方意見匯總,思想高度統一:把章丘梆子唱起來,讓“過半年”習俗火起來! 唱響章丘梆子,不得不提于亮興。 據說,清朝時期,石匣村的于、張、景三家出資搭班收徒傳戲,梆子戲在章丘風靡一時。于亮興就是于家的后人,他的高祖于成祥曾名震一方。民國時期,于成祥經常率石匣村戲班去趕圣井危山、繡惠女郎山等地的廟會,成功塑造了楊繼業、寇準等章丘梆子經典舞臺形象。新中國成立初期,石匣戲班紅遍濟南、濱州、德州、泰安等地。戲迷們常說,“豁上今天不趕市,也要先看梆子戲。” 盡管多年前于亮興已經走出大山,走到城里,買房結婚,但他始終堅守著章丘梆子。作為章丘梆子劇團團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他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讓章丘梆子再火一把。景華的回歸,無疑是難得的機遇。 2019年8月2日上午,景華歷經半年多的精心籌劃,石匣過半年暨第一屆鄉村振興戲劇節火熱開場。沉寂了幾十年的小山村一下子沸騰了。激動的村民們徹夜難眠,翻箱倒柜地把戲服翻出來穿上,把鑼鼓抬出來擦亮。他們扮上彩妝,舞起長綢,吼起來、謳起來,憋了幾十年的梆子腔,在石匣村的山谷里再次回蕩。 這是村民們久違的狂歡,是屬于石匣村的嘉年華。老人們早早地坐在戲臺前廣場上,像極了兒時擁在一起看露天電影的場景,眼神里充滿了期盼與渴望,重新找回了“豁上今天不趕市,也要先看梆子戲”的感覺。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趕了回來,已婚的拖家帶口,未婚的呼朋引伴,整個山鄉都沉浸在歡歌笑語之中。 梆子一聲吼,鑼鼓震天響,伏羊滿山香。那天,于亮興更是興致勃勃,一段戲曲唱罷,痛痛快快地干了兩大碗羊湯,雖然汗水浸透了衣背,可眼角上閃動著淚花。他緊緊拉住景華的手,高興地問:“從這以后,咱的老戲能唱紅了?” “能!”景華拍拍于亮興的肩膀。 和景華、于亮興,以及村里老少爺們同樣激動、備受感染的,還有活動現場的兩位戲劇界大咖: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李東才、評劇表演藝術家戴月琴。 兩位大咖本是前去采風,巧遇此次活動。一時間,戴月琴戲癮上來,臨時湊湊現場的道具、化妝品,簡單裝扮就登了臺。 “好一個俊俏的女子呀,張五可用目瞅,從上到下仔細打量這個女流,只見她頭發怎么那么黑,她的梳妝怎么那么秀,兩鬢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一段動聽悅耳的《花為媒》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誰能想到,這位師從評劇大師新鳳霞的藝術家,沒有絲毫猶豫地把最精湛的表演獻給了最樸實的農民,臺下回贈的是經久不息的掌聲。 “山美水美的村莊,住著這么一群愛聽戲、愛唱戲的鄉親。作為戲劇人,我太感動了,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贝髟虑俚脑挘尡娙诵χ痤侀_。 這火爆的場景在各大新聞媒體、視頻平臺廣為傳播,石匣村一下子成為網紅村。“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宛若桃花源”“有明朝的石頭房子、唐朝的古建筑,就像歷史的活化石”……網上好評如潮,村里人流如織,大批旅游達人紛至沓來,石匣村名揚四方。 火起來的石匣村,為了方便小型演出、滿足游客需求,新建了小戲臺,把廢棄的村小學改造成章丘梆子博物館,建設民俗文化館,成立章丘梆子研習所,旅游資源不斷豐富立體。 人氣旺了,收入也跟著多了。一家石匣大鍋全羊店最多時一天能賣出七八只羊,連街道駐地中心地段的店面都不如他的買賣紅火。 待到第二年,2020年8月9日,石匣村“過半年”暨第二屆鄉村振興戲劇節開幕,進山的路全都堵車了。私家車、大巴車連成了串,排了幾公里的長隊。村里一天就涌進來了七八千人,村里老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陣仗。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年,劉蘭芳、裘蕓、袁少海、李宏圖、李佩泓、雷通霞等60多位優秀曲藝戲劇名家前往助陣。期間,舉辦了“戲劇中國”2020年優秀劇目展演。十天的演出活動,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也迷上了質樸博大、溫雅深邃的章丘梆子,迷上了山水交融、民風淳樸的石匣村。 時代在發展,思想在轉變。2023年8月,石匣村“過半年”暨第五屆鄉村振興戲劇節融入了章丘區首屆村BA,引發全網同頻關注。鞏曉彬開球、劉蘭芳助陣,藝體屆兩位重磅嘉賓參與其中,引發關注熱潮。2024年7月27日,石匣村“過半年”暨第六屆鄉村振興戲劇節期間,章丘區第二屆村BA決賽來到石匣村,讓人們一睹新時代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氣神和新風尚,走出了一條“文化搭臺、體育助陣、經濟唱戲”的發展路徑。 村BA的舉辦,是富裕生活的“晴雨表”。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農民業余文體生活豐富起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富口袋”到“富腦袋”,村BA點燃了群眾的激情和夢想。不僅如此,還開拓了新的消費空間,趟出了農、文、旅、體、商“融合”新賽道,激活了經濟發展“一池春水”。賽場上,你爭我奪、競相扣籃,熱鬧非凡,釋放出獨特的魅力;賽場外,當地美食、特色民俗,一應俱全,鋪陳出嶄新的氣象。 一年又一年,年年有好戲。石匣村“過半年”暨鄉村振興戲劇節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年,規模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吸引游客數十萬人,成為鄉村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石匣村先后被評為“國家級AAA級景區”“中國傳統村落”“鄉村文化建設樣板村”,成為中國戲劇文學永久頒獎地,章丘梆子戲劇博物館被評為“山東省首批鄉村博物館”,駛入了鄉村振興快車道。
173028sccf2aw4xehz0te3.jpeg (65.45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8snrh7s6h6s17776e.jpeg (74.24 KB, 下載次數: 51)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9yy2k2apw5pbwwlow.jpeg (86.11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9ap6omsjnifvxfbbm.jpeg (135.01 KB, 下載次數: 54)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173029y9p1sfwmprps1p5q.jpeg (114.06 KB, 下載次數: 42)
下載附件
2024-7-30 17:30 上傳
(四) 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喜歡到石匣村旅游,越來越多的外出村民也愿意把戶口遷回石匣。石匣村,成為有吸引力的溫馨家園。這幾年,村里農田凈增了200多畝,返鄉的人們拿起鋤頭,在撂荒的土地上種起了小米、綠豆,以往不值錢的野菜、豆腐等都成了游客喜愛的特產,銷量極佳。 “咱山里人憨厚老實,以前見不著這么多生人。剛開始人多的時候,有些不適應,不好意思開口和顧客交流,推銷農產品?!弊兓畲蟮倪€是老百姓,說起最初的感受,很多村民難掩害羞,“現在可不一樣了,來村里的人多了,俺的土特產很受歡迎,還經常有顧客夸俺‘能說會道’哩?!?/span> 精神狀態在變化,文化自信在增強,群眾收入在增加。立足山區資源優勢,石匣村在小米、花椒等特色農產品上做文章。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袁繼永,在石匣村整合山地2300多畝,實現標準化種植龍山小米,創立“南山一品”農產品品牌,開發小米茶湯、小米酒、小米營養餐等深加工產品。襲普杰創立山東康特農產品有限公司,在石匣村發展野菜種植基地、黑豬養殖基地,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1000多農戶增收致富。村里還建成了章丘梆子非遺文化產業園,打造研學基地,形成休閑農家樂、民宿、沿街攤店、特色農產品銷售等鄉村旅游產業鏈,帶動富民強村,古老的山村實現了華麗嬗變。 變化大的,還有于亮興。章丘梆子繁盛時有130多出戲,但是僅靠口口相傳,不少劇目散落在了歷史長河中。隨著石匣村走向振興,2019年起,于亮興等人開始整理章丘梆子劇本,如今已有40多出戲結集成冊。2021年,在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的支持下,章丘梆子進京演出,邁上了新的征程。 2023年10月,天下泉城新地標——明水古城開門納客,章丘梆子迎來了新的轉折。 南有烏鎮,北有古城,山明水秀,文旅交融,以“濟南元素”與“章丘符號”為基底的明水古城,一經開放就成了許多游客爭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清泉碧波、樓榭亭臺、回廊深院,漫步古城,不僅可以領略獨特的風景,還可以聆聽章丘梆子的悠揚。 “從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章丘梆子不僅要傳承下去,還要讓老百姓喜歡?,F在的年輕人大多喜歡個性化旅游,尤其是章丘梆子這種地方戲劇,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章丘梆子進古城,就很好地滿足了他們對戲劇文化的向往?!闭勂鹫虑鸢鹱?,于亮興總是難以抑制的興奮,《收岑鵬》《程咬金征東》《劉連征東》《樊梨花征西》《龍鳳呈祥》……章丘梆子響徹明水古城的每個角落,游客一邊游玩一邊看戲,享受著戲劇與水鄉、古鎮、古建相融合的“沉浸式”演出。章丘梆子也隨著萬千游客,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夢里有個家,青山環抱著她。溪谷漫山花,藤蔓古煙霞。豆腐的清香飄出農家,耳邊響起媽媽常叮嚀的話。把夢藏在了古道旁,悠然山水間的繁華……”此刻,耳邊仿佛又響起這首叫《夢里山村夢里家》的歌。我想,石匣村的故事就如同這歌聲,正穿過山川河流,越過青磚黛瓦,融入人海,飄向遠方。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鳳凰網山東”。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