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家埠街道的一個村里 有這樣的一位醫生 當選了“濟南好人” 【原文如下】
張樹美,女,漢族,1946年11月生,群眾,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寧家埠街道西埠村退休村醫。
102316xad6c4aackc4cjam.jpeg (71.79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在寧家埠街道的西埠村及鄰村,提起“張大夫”張樹美,鄉親們眼中閃爍的,是暖意融融的信賴與親近。四十六載春秋,從堅守職業的理所應當,到施以援手的力所能及,這位鄉村女醫生默默將自己活成了一盞不熄的燈,溫暖著一方百姓。接生新生命初啼時,她欣慰地笑著;守護鄉鄰日常安康時,她腳步輕快;遇鄉鄰困厄,墊付藥費、傾力相助。退休后成為田間地頭播撒健康知識的“播種人”,她的足跡步步都通向他人所需的角落。那盞燈之所以長明,因為她早已懂得:“堅守仁心,照亮他人”,正是生命自身所能獲得的最深慰藉與至樂。
102316q40m0gx4fgjas4g4.jpeg (155.3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仁心之光,溫暖鄉里
102317p39m0z38u39q1uy8.jpeg (159.87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不能拖沓,聽孩子的,不舒服就得去檢查!”兩鬢斑白的張樹美正開導趙大娘,趙大娘因常年勞作膝蓋疼痛,老扛著不去醫院,孩子們只能找到張樹美進行勸導。“現在孩子們都忙,歲數大的親戚、鄰居就湊一起聊聊天,解解悶,互相也有個照應”79歲的張樹美指著圍坐一圈的老人介紹道。
102317oh05lf5maxcomf3x.jpeg (153.25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說起張樹美,那是十里八鄉的名人,從接生員到村醫,幾十年來都深得周邊村民的信賴。現在她是大家口中無所不能的“全科醫生”,無論頭疼腦熱還是疑難雜癥,她的身影總是人們心底最踏實的依靠。
2024年初春那個傍晚,飯菜剛上桌,隔壁驟然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喊。張樹美撂下碗筷便沖了過去。眼前,鄰家嬸子倒在炕上,口角歪斜,半邊身子癱軟——兇險的腦梗!她的心猛地揪緊。沒有半分遲疑,她迅速指揮:“快打120!”,掐人中、順呼吸。救護車呼嘯而至,她毫不猶豫跟了上去。在醫院,78歲的張樹美跑前跑后,清晰地向醫生詳述嬸子的狀況。守在床邊,她輕柔按摩嬸子麻木的肢體,低聲絮語。直至深夜,嬸子終于艱難睜眼,模糊認出了她,含糊擠出“謝……謝……”。
歸途車上,兒子心疼地嘟囔,她目光灼灼:“遇見這事,我能不管嗎?我是退休了,但這顆救人的心,它永不退休!”這擲地有聲的話語,是她用一生寫就的仁心宣言。
燃情歲月,仁心無價
102318b337gns3nhzw52ws.jpeg (137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退休后,閑不住的張樹美開了一家小診所,父老鄉親有什么不舒服還都來找她瞧病,面對空巢老人患病時的無助、孩子不在身邊的無奈、怕花錢看病的執拗等,張樹美很受觸動。自2016年起,70歲的張樹美穿上了紅馬甲開啟了義診幫扶。
為了更好問診,她的“診室”無處不在:堂屋的方桌旁、田間勞作的壟溝邊,甚至是路旁濃密的樹蔭下。那只磨舊的藥箱雖小,卻承載著她對鄉親們沉甸甸的情誼。每一次問診,她都待病人如至親,耐心傾聽,細致開解。看到鄉親手頭拮據,她總是溫和地擺擺手:“藥先用著,日子寬裕了再說。”甚至悄然墊付藥費也成了常事。遇到拿不準的病情,她比家屬還要焦慮,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去大醫院詳查,事后仍牽腸掛肚,總要打電話追詢結果。
102318iwby72wgysuden7n.jpeg (156.77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隨著時間推移,她家那方小小的院落,悄然成了鄉親們溫馨的“健康驛站”。茶余飯后,鄰居們總愛聚攏于此,拉家常,話里短。這時,張樹美總是樂呵呵地拿出陪伴她多年的血壓計、血糖儀,義務為大家測量,耐心細致地講解日常保健知識。誰的血壓不穩,誰的血糖偏高,她都一一記掛心頭,時常一個電話追過去:“老哥,藥按時吃了嗎?”“大妹子,飲食可得注意點啊!”那句常掛嘴邊的叮嚀——“早發現,早治療,別把小毛病拖大!”對她而言,這日復一日的關切與提醒,是責任,更是流淌在生命里的歡愉。
夕陽如火,仁心長明
102319q53zuxgs7sn0li8h.jpeg (84.37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自1968年張樹美選擇成為一名鄉村接生員開始,近六十載的行醫生涯,將她穩穩推向了奉獻的港灣。從那個醫療資源極其匱乏的年代走來,她比誰都清楚鄉親們的艱難,遇到困難,她總是那句話:“能幫一把是一把。”
1995年,張樹美毫不猶豫沖入刺骨的黑夜。面對石碾旁癱軟產婦和早產嬰兒,她緊急施救,護送至醫院,直到母子平安后默默離開。隔年的一個悶熱的夏日,鄰村大叔一條腿被石墩擠壓得血肉模糊,面對家徒四壁和家屬眼中滅頂的灰暗,她分文不取,堅守一個多月,每天清洗傷口、更換敷料,使得大叔重新穩健地踏在土地上……
當年那個背著藥箱、頂風冒雨穿梭在田埂間的青春姑娘,如今已是慈眉善目的奶奶。但確“仁心”依舊,改用一抹鮮艷的紅馬甲身影,毅然奔赴在周邊村野之間。
102319j05cmb17vvbm74uk.jpeg (121.17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25-8-25 10:23 上傳
張樹美助人為樂的深厚情懷,如春風化雨,早已深深融入家風,滋養著下一代。在兒女心中,母親是慈母,更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燈塔。她常對子女殷殷叮囑:“若打算從醫,就別只想著賺大錢;若想賺大錢,就別走這條路。行醫,根子上是為了幫人。”這質樸如泥土卻重逾千鈞的教誨,讓兒子毅然回到章丘故土,懷著與母親一脈相承的赤誠仁心,用更精深的醫術,穩穩接過了守護鄉親健康的接力棒,續寫著這個平凡家庭以助人為樂、守護鄉土的動人長歌。
【小編有話說】
張樹美用四十六年詮釋了 “醫者仁心” 的重量 這份扎根鄉土的堅守 不僅溫暖了鄉鄰 更讓 “助人為樂” 的種子代代相傳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默默發光的平凡好人? 一起來評論區分享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