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濟南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 (2024-2035年)修編》 向社會廣泛征求公眾意見 中心城區設置15處中心避震疏散場所 萊蕪、鋼城、章丘、濟陽、長清 共設置7處中心避震疏散場所 規劃中心城區設置162處固定疏散場所 副中心城區設置80處固定疏散場所
規劃中心城區設置15處中心避震疏散場所,用于城市級應急指揮、專業救災隊伍駐扎、物資儲備與分發、醫療救護以及志愿者宿住等。 《抗震防災規劃》規劃范圍為10區2縣,總面積10244.48平方公里,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主城(包括中心城區、章丘區、濟陽區、長清區)、副城(萊蕪區、鋼城區)城區抗震防災空間格局。 規劃期限為2024年~2035年,其中近期至2030年,遠期至2035年,為濟南市轄區遭受多遇地震、設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等影響時設置了防御目標。同時,《抗震防災規劃》還考慮超罕遇地震后外部救援的需求,加強濟南市與區域范圍的青島、泰安、淄博、濱州、德州、聊城等城市之間的交通及救災資源協調,聯合建立區域性備災中心,實現特大地震救災資源共享,災后及時提供和籌措救災物資,派遣包括搶救、救助、緊急搶修等人員。
093607t2v04zde0cvdycy3.jpeg (137.78 KB, 下載次數: 83)
下載附件
2025-1-2 09:36 上傳
濟南市中心城區固定避震疏散場所布局規劃
根據《抗震防災規劃》,濟南市域形成“一主一副多組團、水陸空多軸救災網絡、設施共享聯動”的協同防災結構。中心城區抗震防災空間結構采用“多元分散、有機聯系”的片區式布局方式,按照城市空間結構劃分6個一級防災分區和84個二級防災分區,形成“十橫十縱、多出入口”的抗震防災空間格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抗震防災規劃》加強了歷史文化遺產抗震保護要求,對位于歷史城區范圍內的建筑密集區應加強消防措施,制定地震次生火災及其他災害產生的次生災害應采取的防治和補救措施預案。在對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進行修繕保護時,綜合考慮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把保護和加固統一起來。
093607t7yyyvat1225y5ze.jpeg (158.43 KB, 下載次數: 85)
下載附件
2025-1-2 09:36 上傳
濟南市中心城區避震疏散通道規劃圖
中小學、幼兒園校舍防震方面,優先考慮將部分有條件的中小學建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提升中小學校抗震防災能力;強化學校非結構構件的抗震安全性,加強天花板、照明照具、懸掛式電視機、懸掛式投影儀、書架等非結構構件的抗震措施。規劃在濟南中心城區設置16所I類保障醫院、9所II類保障醫院,萊蕪、鋼城、章丘、濟陽、長清各設置重點保障醫院,承擔特別重要醫療任務的門診、醫技、住院用房應達到震后醫療功能不喪失的性能化目標,與避難場所內醫療救護用地或方艙醫院構建城市應急醫療網絡。 根據《抗震防災規劃》,中心城區設置15處中心避震疏散場所,萊蕪、鋼城、章丘、濟陽、長清共設置7處中心避震疏散場所。結合廣場、體育場、公園、綠地、學校操場等規劃設置各類型固定疏散場所,規劃中心城區設置162處固定疏散場所,副中心城區設置80處固定疏散場所,章丘區、濟陽區、長清區分別按照固定避難人口不低于規劃人口的30%設置固定疏散場所。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濟南日報”。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