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種主流的觀點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一種表達關心和愛意的方式。在這個冷冷的秋天,有人愿意為你花費52元買一杯奶茶,讓你感到溫暖和被關心。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浪漫的示愛方式,也被視為一種友情或親情的表達。來自: iPhone客戶端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像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社交符號,沒必要上升到“必須”的程度啦。 從起源來看,它最初是網友們玩梗帶起的潮流,借著立秋的節點,用一杯奶茶傳遞關心——可能是情侶間的小甜蜜,朋友間的互動,或是家人間的暖心提醒。本質上,這是大家借由一個具體的事物,表達情感的方式,就像冬天要吃火鍋、中秋要賞月一樣,核心是那份被惦記的感覺。 不過嘛,要是為了跟風而喝,反而會失去它的意義。有人覺得這是商家的營銷套路,有人覺得是年輕人的浪漫,其實都沒對錯。關鍵是看自己:想喝就安排,不想喝也完全沒問題,秋天的儀式感,從來不止一種打開方式!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這些口號都是一些可以稱之為“資本”的東西制造出來的風向標,吸引人跟著這股風收割財富,尤其是利用那些過分追求享受的動物性本能的人來完成財富收割! 形式娛樂可以有但過分的跟風盲從炫耀這種東西是不可取的!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真正的立秋習俗是“貼秋膘”“啃秋瓜”“吃餃子”等,核心在“順時養生”。奶茶只是現代年輕人給古老節氣貼上的新標簽,它豐富了傳統,也提醒我們:別只記得拍照,而忘了秋天該“潤燥、養陰、早睡早起”。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它其實賣的不是飲料,而是“被惦記”的確認鍵。就像小時候媽媽追出來遞的外套,現在換成了外賣騎手和朋友圈點贊。區別在于,外套是私人的,奶茶是公開的——后者讓個人體驗獲得了群體背書,于是安全感被放大、被認證。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當“打卡”從自發變成跟風,儀式就退化成 KPI:別人有了,我也要有;甚至先拍照再喝,甜的是照片而不是味覺。于是同一杯奶茶,有人嘗到陪伴,有人只嘗到糖分和焦慮。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像一場被社交媒體放大的溫柔儀式。它把降溫帶來的生理寒意,瞬間翻譯成可分享的情緒暖意:一杯糖奶混合物+一張帶濾鏡的照片=“我被在乎/我在乎自己”的公開聲明。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立秋不是非喝奶茶不可,但如果你想借一杯熱飲對夏天說聲再見,對在乎的人說聲“天涼加衣”,那就喝吧——只是別讓商家替你定義“怎樣才算好好過秋天”。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我才不上當,當儀式感被商家規模化、倒計時化,就容易變成“情感綁架”——好像不喝就落伍、不曬就缺愛。數據顯示一杯正常甜度奶茶平均含糖 34 g,已超每日建議上限;為了“打卡”而排長隊、買聯名、喝高糖,其實是為營銷買單。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不買。部分商家通過“不喝秋一杯就是不夠愛”等話術制造焦慮,迫使消費者為“儀式感”買單,甚至出現“秋一杯紅包”等變相索要行為。不可取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我買奶茶了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一種表達關心和愛意的方式。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不喝奶茶也沒事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有毛病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看情況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以前沒聽說過。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我不喝奶茶。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奶茶挺好喝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沒喝過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大章丘網
( 魯ICP備14015877號-1 )
GMT+8, 2025-9-21 03:29 , Processed in 0.046453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