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位于濟南市章丘區,明朝初年,朱良盛家族自河北棗強遷至此處,因與朱元璋同宗一脈,故改村名為朱家峪,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朱家峪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傳統建筑格局,古村依山就勢、梯形居落,由石塊砌墻、青石鋪路,展現出古樸魅力。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評選公布朱家峪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還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093715x4xo2q8j7cxxv84c.png (542.91 KB, 下載次數: 199)
下載附件
2024-8-10 09:37 上傳
朱家峪地處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境內309國道(濟王路)南側。《章丘地名志》記載,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朱氏家族遷住村邊的黃龍洞,在胡山谷峪繁衍壯大,改村名為朱家峪,包括北村、南村和溫家峪三個自然村。朱家峪有六個姓氏,居民以朱姓為主,有1550人,面積5平方公里。 章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往遠了說,距今四五千年前,以黑陶文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發祥地就在章丘龍山。往近了說,中國近現代工商業蜚聲全國的“祥”字商號創始人孟洛川及其家族就在章丘舊軍村。 朱家峪這座頗具明清古貌的山村就像大樹下的無名草,少有人知曉,村子雖緊靠國道,來往眾人卻總與它失之交臂。或許正因為如此,村子的古老風貌得以原生態保存下來。 朱家峪東、南、西三面青山環抱,北臨廣袤平原,就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師椅上。峪口大門獨立于村北,被稱之為禮門,現在整修成了景區大門。 這座禮門和寨墻,據傳是19世紀中期村民為防匪患、確保村寨平安,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東北的東山之間,筑起一道長1公里、高3至5米的石圩,中間設東西兩個圩門,門樓上有瞭望臺和箭垛口。石圩內還有第二道防線,墻體用青石筑成,可登高遠眺,還設有東、中、西三座哨門,戒備森嚴。 穿過禮門,在泛著幽光的山石古道、石橋的引導下,可以走過一座座石砌老屋,推開一扇扇斑駁的黑漆大門,就會找到一些久遠的故事。從房前屋后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鑲在墻上的拴馬石,都能看出朱家峪的歷史。 與江、浙、皖、贛那些富豪云集、雕梁畫棟的古鎮和古宅迥然不同,朱家峪樸素而天成,絕無奢華之氣,也少了許多脂粉氣。這里是典型的北方山鄉,村民自古生活簡樸,民居、橋梁和古道就地取材,多以石筑造。 朱家峪雖然出了一些名門望族、書香世家,但他們不追求排場,院井根據地勢巧妙安排布局,在質樸中多了些書卷氣。村里的祠堂、樓閣、圩門等體量也不大,巧妙地躲藏在綠樹、山石中,給人一種與世無爭的逍遙景象。 與江北一些村莊也有所不同,朱家峪房舍布局不是傳統的坐北朝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橫平豎直,而是順山就勢、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那一條條山徑、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靜謐,使這座村子多了幾分神秘感。 從第一道禮門開始,便是明代始建、清代復修的約300米長進村古道。當年,朱秉忠、朱秉剛等人帶領村民,歷盡寒暑,不辭艱辛,整修道路。山石鋪就的古道中央,嵌有兩排大塊青石,形似鐵路,村民們形象地稱其為“雙軌”古道。 朱家峪村民早年就規定,走路必須靠右行,兩股道自然分成了上行和下行,這與當今的交通規則不謀而合。朱家峪先人在幾百年前就“雙軌分設”,眼光超前。古道的盡頭便是連接各家各戶的小徑,為了防滑,斜坡的小徑用沙石鋪設。朱家峪村中央還有兩座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青石拱橋,上下皆可行人、走車馬,大雨時橋下亦可行洪。橋身為青石券砌,不用灰漿,歷經三百余年,至今仍然堅固如初,建筑專家說,這是現代立交橋的雛形。 如果說山是骨架,那么眾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朱家峪的血脈。據村里人講,朱家峪共有圣水靈泉、長流泉和半井龍泉等大小泉眼、古井六十余處。雨水豐沛時,泉水涌成溪流,順勢而下,給這個山村帶來了靈性。朱家峪曾歷經連續四年大旱,村民卻毫無飲水之憂。 有水便有橋。朱家峪曾大興建設石橋之風,建了大小橋梁九十余座。除了兩座“立交橋”外,村里八大景之一的“壇井七橋”成為石橋最為集中的地方。 朱家峪東南山下有一口肚大似壇的古井,名叫壇井。井畔小河之上,東、南、北三面建了七座小橋,拱橋、板橋形態各異。井水旺盛時,橋畔村婦洗衣、孩子嬉鬧,充滿江南水鄉的韻味。
093715hkoij36k6co65uwk.png (425.03 KB, 下載次數: 222)
下載附件
2024-8-10 09:37 上傳
朱家峪如今還保留著一座完整的私塾,還有緊湊的四合院,廚房、書房、居室、藏書樓,布局合理。私塾的主人朱逢寅由于教出兩個有名的舉人,被皇帝賜予“明經進士”稱號。 村內的朱氏家祠,仿岱廟而建。清光緒年間,村民朱鳳皋考取了舉人,便筑了旗桿座。墻上面有七星圖,源于宋代理學家朱熹,朱氏家族借此激勵后人刻苦讀書。 朱家峪自古重視教育。清末至民國年間,村里私塾達17處。1932年,朱連拔、朱連弟創辦了女子學校,這是中國農村較早的女子學堂。從新中國成立至21世紀初,全村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達150余人。 朱家峪人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石刻和木雕藝術,作品涉及建筑、家具、工藝品等各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朱家峪村自明代建村以來,雖歷經六百余年滄桑,至今仍完整保存著明清風格的建筑,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古祠、古校、古橋、古道、古泉等大小古建筑近兩百處,古民宅上百座,各種石橋99座,井泉66處,廟宇10余座,還有被譽為“世界立交橋原型”的康熙雙橋,有“古代交通先驅”之稱的雙軌古道,還有文昌閣、關帝廟、朱氏家祠、壇橋七折等,因此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朱家峪遠離鬧世塵囂,一派安靜,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四季景色宜人。春天,桃、杏、梨花開放,猶如美麗畫卷;夏天,山林蔥郁,空氣清新;秋天,樹葉斑斕,猶如仙境;冬天,銀裝素裹,潔白晶瑩。 朱家峪就像一本很厚的“書”,涉及文化、園林、建筑、藝術、自然、地理等方面,這里古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星羅棋布,四面青峰隱隱,溪中碧水悠悠,長白、胡山諸峰拱衛映帶如畫,是一處休閑、旅游、度假的寶地。 朱家峪除了美麗的風景,還以豐富的地方特色美食而聞名,鮮美的淡水魚、新鮮的山野菜,尤其是灌湯包,一口咬下去,口感鮮美,令人回味。 近些年,朱家峪重新打造了景區,入口廣場提升、景區道路拓寬、旅游道路綠化、景區景點修建等。朱家峪人多方求援,鋪設了從省道直達村委會長2.5公里、寬4.5米的柏油路,各種車輛川流不息,帶動了朱家峪經濟的快速增長。 朱家峪還是一處影視劇取景地,充滿神秘感與戲劇性,《闖關東》等電視劇拍攝基地的辟建,互動體驗館、水體景觀等特色旅游項目的打造,給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帶來了名氣和商機。 2014年朱家峪榮升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6年朱家峪榮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齊魯壹點”。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