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子口村位于章丘區文祖街道最南端,是“齊魯古道、文旅走廊”的重要節點,極具魯中山區鄉村的典型性,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森林村居、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省級傳統村落等,屬于特色保護型村莊。濟南市石子口村村莊規劃于2020年入選山東省村莊規劃精品工程項目,于2022年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一批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主要做法有:
(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好指標傳導與邊界管控
從宏觀層面實現全域管控,明確“三區三線”劃定及空間管控,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內容,同時明確對山體、河流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等地域特色控制線的管控措施及要求。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最大限度保留鄉村風貌,優化美化村莊布局和生態環境,使鄉村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村莊。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28.png (633.61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村域綜合規劃圖
(二)落實“梳理、減量、保護”等措施,促進村莊高質量發展
一是梳理宅基地權屬,落實一戶一宅政策。通過逐戶調研,并依托宅基地確權數據、家庭成員及年齡構成信息等開展綜合研判,預測未來宅基地需求量,同時與產業發展訴求結合,探索宅基地功能置換與更新,優化村莊用地布局。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30.png (220.82 KB, 下載次數: 29)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33.png (128 KB, 下載次數: 30)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宅基地梳理圖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35.png (1.01 M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齊長城博物館效果圖
二是減量先行,堅持以存量優化為重點的發展理念。一方面,通過完善村中配套設施引導分散且居住環境不佳的居民點逐漸向中心聚集,以“增”促“減”;另一方面,通過騰退低效建設用地和閑置用地置換等方式促進減量,將部分存量用地打造成游覽場所、共享交流空間及公共設施空間,利用閑置宅基地改建的石村劇場、幸福院和石村博物館等公共設置,提升村莊品質。針對村莊發展實際,在村東側預留一定比例留白用地,為村莊發展留出空間。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37.png (311.25 K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39.png (271.03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劇院幸福院組團、游客中心效果圖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41.png (1.88 M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村莊總平面圖
三是加強歷史保護,凸顯村莊整體風貌特征。遵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念,系統梳理齊長城、村莊建筑、街巷和歷史要素等保護內容,明確管控要求,保護好歷史遺存的真實性。突出“層巒疊翠、古韻石屋、秀美山村”的整體風貌,從中觀、微觀兩個層面提出風貌管控要求,營造群山環抱,傳統石屋建筑依山而起,村落古色古香,與山體融為一體的秀美山村風貌。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43.png (793.5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保護區劃圖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45.png (836.54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風貌控制引導要素
(三)采用“點狀觸媒”和“設施提升”策略,打造高品質生活環境
打造帶狀公共空間,規劃齊長城博物館、石村劇場等設施,豐富旅游路線,引導設施提升,形成“以點帶線”的公共空間軸帶。策劃文化、生態、農業等領域體驗項目,持續弘揚齊長城文化,進一步增強全季節、可持續吸引力。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47.png (487.36 KB,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規劃策略示意圖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49.png (945.16 KB, 下載次數: 30)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桃花峪策劃示意圖
(四)堅持“開門編規劃”,確保規劃好用管用
采用“村民主體、上下聯動、多方參與”工作方式,與村民、村委、企業、齊長城專家、產業發展專家、政府多方聯動,共同參與村莊規劃編制。同時,建立由村委、村民、街道、鄉建企業、藝術家、民間藝術團體、規劃師等組成的鄉賢組織,共同謀劃村莊發展,共同制定近期建設項目。
微信圖片_20240623144451.png (923.67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2024-6-23 14:45 上傳
方案階段討論調研記錄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