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務院批復的《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在濟南市政府網站正式印發。根據《規劃》,到2025年,濟南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省會建設新局面。到2035年,濟南基本建成“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省會。到2050年,濟南全面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省會。
《規劃》是對濟南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濟南市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編制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的法定依據和基礎。
141940l3c70ddclpp7ykkk.png (343.38 KB, 下載次數: 39)
下載附件
2025-1-24 14:19 上傳
構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領、副城支撐、雙星協同”全域總體格局《規劃》明確了濟南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提出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北方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規劃》提出,以南山、中城、北田的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部署,統籌全域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構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領、副城支撐、雙星協同”的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規劃》將中心城區及與其緊密關聯的長清、章丘、濟陽三個城市組團作為濟南主城,承載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通過向北、東南、西南方向輻射的三條城鎮發展軸強化對濟南全域及更大范圍的“中心引領”作用。同時,將獨立于濟南主城的萊蕪、鋼城兩個城市組團作為濟南副城,承擔區域綜合服務功能,突出對輻射帶動魯中、魯南地區的“副城支撐”作用。《規劃》強調以平陰、商河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培育特色化功能,發揮均衡市域城鄉空間布局、支撐濟南向北及西南方向輻射的“雙星協同”作用。
141940moy61y1jfnz1hjow.png (473.85 KB, 下載次數: 36)
下載附件
2025-1-24 14:19 上傳
在農業空間上,《規劃》提出以打造黃河流域現代農業引領區為目標,構建“一圈一帶四區”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包括環城多功能都市農業圈、黃河兩岸綠色農業風貌帶、東部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區、西部康養農業發展區、南部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區、北部重點農產品保供發展區。 聚焦推動現代種業創新發展,《規劃》提出將建設黃河流域種業研發創新地、種業龍頭總部聚集地、種子種苗交易集散地,推動形成“兩個核心、三大基地”的種業發展新格局。同時,確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鋼城區為兩個種業發展核心區域。在長清區布局建設1處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和1處生物育種基地,在商河縣布局建設1處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在生態空間上,《規劃》明確筑牢黃河重點生態區生態屏障,統籌山泉湖泊、平原濕地、丘陵森林、公園綠地等生態空間,構建“一山一河、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 其中,“一山”即泰山北麓生態涵養區,“一河”即黃河綠色生態走廊。“多廊”即依托徒駭河、小清河、大汶河等骨干河流構建一級生態廊道,依托玉符河等一般河流構建二級生態廊道,在城市組團間構建生態隔離廊道。“多點”即依托重要湖泊濕地構建一級生態節點,依托重要水庫構建二級生態節點。 根據《規劃》,泰山山脈應重點發揮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加強森林保護和修復,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和植被修復,提高森林覆蓋率與碳匯儲量,穩固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黃河及其兩岸空間則應發揮生態和景觀功能,強化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加強水污染治理與濕地生態修復,推進沿黃植被恢復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物種棲息地恢復。 此外,《規劃》將保泉生態控制線、山體保護控制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國家級公益林等需要進行重點管控的區域納入生態控制區,并明確按照不同生態保護要素類型實行分類管理。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200萬人以內 人口規模方面,《規劃》提出,引導人口合理布局。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200萬人以內,其中城鎮人口1008萬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4%。 聚焦系統完善城鎮格局,《規劃》提出,構建“一主一副、兩城三軸多圈”的城鎮空間格局,形成主城引領、副城支撐、縣城與小城鎮發力的協同聚力發展態勢。 《規劃》提出,培育由主城向北、東南、西南方向輻射的三條城鎮發展軸。北軸串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陽組團、商河縣城,突出新動能培育,推動城市北跨黃河發展,輻射帶動魯北地區,北向鏈接京津冀城市群。東南軸串聯中心城區與章丘、萊蕪、鋼城組團,突出工業強市、智造升級,輻射帶動魯中南地區,南向鏈接長三角城市群。西南軸串聯長清組團、平陰縣城,突出生態文化軟實力培育,聚焦沿黃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魯西南地區,西向鏈接中原城市群。 《規劃》優化全域產業功能布局,在市域范圍內構建三個產業發展圈層,形成圈層差異化、組團協同化的全域產業功能布局。第一個圈層為中心城區范圍,重點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商貿物流、金融、文創、消費等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創新策源地。第二個圈層為主城范圍內中心城區外的區域,是以研發、制造相結合的產業集聚平臺為主的創新轉化圈層,在長清、章丘、濟陽組團重點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園區。第三個圈層為市域其他范圍,突出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萊蕪和鋼城綠色轉型,建設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推動平陰生態化發展,重點布局大健康產業;商河重點發展通航產業、高端醫藥化工、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突出溫泉康養特色,建設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此外,錨定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目標定位,《規劃》提出構建“兩廊兩核五區多點”的創新產業空間布局。其中,“兩廊”指京滬創新走廊及齊魯科創走廊,“兩核”指齊魯科學城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核心區兩大創新核,“五區”指濟南高新區核心區、濟南國際醫學中心、長清大學城—創新谷、龍山國際創新城、萊蕪高新區等5個創新區,“多點”為圍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形成的多個創新集中承載區。 此外,《規劃》還提出,構建“1個主中心—2個副中心—11個次中心—28個地區中心—N個社區中心”的網絡化公共中心體系,以公共中心為引領,建設多元化、多層級、全覆蓋的城鄉生活圈服務體系。
141940uacvwuauvjj6fmiv.png (487.99 KB, 下載次數: 48)
下載附件
2025-1-24 14:19 上傳
完善主城空間結構,《規劃》提出,強化中心城區與長清組團、章丘組團、濟陽組團空間協同,在主城范圍內構建“依山擁河,泉湖相濟;雙十字軸帶,多中心網絡”的空間格局。 依托南依山、中擁河、北環田的山水格局,在主城構建“一帶八核,內外雙環,八楔多廊”的網絡化開敞空間體系。依托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濟南段建設,沿黃河生態文化帶打造黃河兩岸生態文化景觀區,保護黃河兩岸濕地群。結合濟南歷史文化,提升大明湖風景名勝區、千佛山—龍洞景區、濟西濕地等8個城市生態綠核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滿足城市居民游憩功能需求。以美里湖、黨家、南山等8個綠楔銜接內外雙環,以多條生態廊道串聯城市重要生態綠地節點,著力增強景觀游憩與生態保育功能,優化形成復合網絡化的城市生態基底。 此外,《規劃》提出,復制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臺、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
141940jt3a5fhp93bauxxg.png (515.1 KB, 下載次數: 42)
下載附件
2025-1-24 14:19 上傳
《規劃》提出,保護濟南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保護和延續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格局和山泉湖河城一體的風貌特色,構建“一核五廊多片”歷史文化保護格局。 “一核”即歷史城區及其周邊環境。“五廊”即黃河、膠濟鐵路、玉符河、小清河和繡江河5條文化遺產廊道。“多片”即洪范泉村文化遺產聚集區、榆山交通重鎮文化遺產聚集區、方峪村寨文化遺產聚集區、靈巖寺泉茶文化遺產聚集區、摩崖造像文化遺產聚集區、華山華陽宮古建筑文化遺產聚集區、云臺寺泉水寺觀文化遺產聚集區、三澗溪百脈文化遺產聚集區、相公莊鎮章丘故城文化遺產聚集區、朱家峪古村落文化遺產聚集區和嬴牟文化遺產聚集區等11片歷史文化遺產富集區域。 彰顯千泉之城景觀特色,《規劃》提出,大力推進泉水旅游,北部依托趵突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龍潭泉群和黑虎泉泉群等四大泉群打造古城中央泉水核心區,集中展現“泉·城文化景觀”,南部依托涌泉泉群打造南部山泉文旅核心區,彰顯泉水自然生態風貌,打造泉融山水、泉村振興的旅游觀光帶。 《規劃》提出構建“一軸二廊三通道”對外綜合交通主骨架,承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重大戰略,連通國家主要城市群,強化陸海聯動的支點作用,建設成為面向亞太、連接亞歐的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 根據《規劃》,到2035年,濟南基本實現與省會經濟圈內城市1小時通達,與省內各市2小時通達,與京津冀、長三角、中原、關中平原、山西中部、遼中南等周邊城市群3小時左右通達,6小時覆蓋全國主要城市。 同時,《規劃》提出,加快濟南商貿服務型、濟南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濟南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其中,把濟南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為內陸地區國內國際物流服務組織中心、物流與產業融合聯動的創新驅動中心、城市物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載體、區域發展的樞紐經濟增長極。 在完善城市綜合交通網絡方面,《規劃》提出,建設具有泉城特色的高品質、多模式、綠色低碳交通系統。到2035年,濟南市域各城市組團、縣城之間1小時通達,主城內部95%的通勤出行單程時耗控制在60分鐘以內。 落實“兩橫三縱”的全國城鎮化格局,依托京津冀—長三角主軸、京藏走廊、濟南經鄭州至西安、蘭州、西寧的沿黃“一字形”通道等國家級綜合交通大通道的建設,構建連接全國重要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通道網絡。 同時,發揮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作用,拓展國際國內物流通道,逐步形成外聯港口、內通腹地的物流網絡。 《規劃》提出,推動省會經濟圈與膠東經濟圈高水平協作。培育濟南都市圈,強化與青島都市圈的聯動,共建東西雙向開放新高地、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帶。加強與青島、煙臺、日照等港口的高效銜接和快速聯通,發揮陸海統籌樞紐作用。強化膠濟通道快速交通干線及樞紐體系建設,優化沿線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為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園區高效集聚提供空間保障,深度融入共建濟青科創智造廊帶。 全方位引領濟南都市圈協同,推動都市圈內縣(市、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公共服務、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同城化建設。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濟南日報”。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