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就是章丘之光,永遠照耀著你!
今天章丘之光來回答章友的幾個問題 01 手足之爭 Sabling 家有兩個孩子, 天天因為搶玩具打架,怎么辦? 開個方子 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手足之爭。幾乎沒有不打架的兄弟姐妹,這是天性,也是自然規律。 其實,很多時候二寶之間的競爭,對于他們的成長來說并非全是壞處。相比獨生子女,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競爭能力以及解決沖突和矛盾的能力。 大多數覺得兩個孩子難以平衡的父母,通常都犯了一個錯,就是總想當一個“公正的法官”。事實上,做到絕對的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意義。 兩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性格、想法和需求也是不一樣的,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反而會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很多時候,父母退后一步,不要總是嘗試做裁判,盡可能地把解決問題的“球”又拋回給孩子自己,這樣也更有利于孩子能力的發展。 你最多就是在旁邊做一個安全保障員,如果兩個孩子真的打架了或是存在安全風險,你再介入。 很多時候,你也無法做一個公正的裁判,你看見的,未必是事情的全部。 比如,大孩子打了小孩子,但有可能是小孩子先發起了挑釁,如果在不了解事情全部信息的情況下,貿然指責大孩子,其實對大孩子來說也不公平,同時也助長了小孩子“耍小心眼”的習慣。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愿意和孩子做游戲的父母,在兩個孩子爭搶玩具時,你還可以“唯恐天下不亂”地加入戰局,你可以表現得夸張一點,笑著說,該輪到我玩了。 兩個孩子剛開始可能會突然愣住,但很快他們就會化敵為友,結成同盟直接向你發起進攻了。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場風雨欲來的爭端,在你的智慧下,化成了三個人的笑鬧。 這樣的結果,不是很好嗎?
02 情緒 Emotion 孩子膽子很小, 總說害怕,究竟該怎么辦? 開個方子 孩子會有很多“怕”的東西,有些是顯性而具體的某樣東西,比如怕狗、怕蟲子等,也有些是隱性的某件事,比如懼怕打針、抗拒吃藥,等等。 有懼怕的情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面對害怕的事和物時,孩子也包括大人,通常會有四種反應:想辦法逃避、咬緊牙關扛著、直接情緒崩潰或是直面感受。 我們當然希望引導孩子能夠直面自己的恐懼,只有在一步步接近這種恐懼的感受時,孩子才能慢慢體會并學會處理這類情緒。 所以,為了幫助孩子能學會應對恐懼的情緒,我們需要輕推孩子,幫他直面感受,尤其是一遇到困難就極力想逃避的孩子更需要這樣的輕推。 但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力道,讓孩子恰好站在那個情緒壓力的臨界點上。 這個臨界點就是,孩子再往前一步,就會情緒崩潰,但要再往后退,又會變成逃避。 然后,我們再輕輕推著孩子,把這個臨界點慢慢往前調整。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害怕下水游泳,我們既不能激進地直接把他扔進水里,也不應該任由他退縮逃跑。 如果我們任由孩子逃避,孩子無法正視自己的恐懼,也無法體會克服恐懼的放松感,孩子也會失去了游泳的樂趣以及學會一項技能的機會。 而如果我們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逼迫孩子進入恐懼的陰影里,即便這一次咬緊牙關下了水,下次再去,他依然會恐懼緊張,甚至這種恐懼會更強烈。 這樣也不能算作是真正地幫孩子克服了恐懼。 我們可以牽著孩子靠近泳池,在他不肯再往前走一步的地方暫停一下,這里就是孩子的恐懼臨界點。 在他慢慢適應以后,我們再溫和地想辦法,引導他繼續往前,慢慢地靠近泳池。 即便第一次游泳,沒有辦法做到能夠下水,但不要放棄,多試兩次,他就能慢慢克服恐懼。
03 教養 Parenting 兒子已經8歲了, 還每天都要我買很多零食和玩具, 要一直順著他嗎? 開個方子 當然不要了。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長都有求必應,即便家庭經濟條件再好,也是不應該的。 無論是要玩具還是零食,孩子都需要懂得適可而止。這個度在哪兒,每個家庭情況不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來給孩子明確。 一旦制定了規則,就要保持靈活的一致性,真正做到可執行、能執行,但又不至于僵化,而是能根據特殊情況靈活調整。 當然,除了建立規則之外,父母也需要反思,為什么孩子對物質的需求這么強烈? 如果真的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那么解決問題的辦法,更不應該是頻繁地給孩子買玩具和零食,而是加強親子溝通,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重新建立親子間的情感連接。 這一點才是關鍵。 如果父母總是習慣于把孩子扔給玩具和零食,那么他只會對玩具和零食有更強的依賴性。 因為他感受不到足夠的愛和關注,就只能不停地從物質中尋求安慰,從爸爸媽媽給她的滿足里獲得關注了。
? 今日話題 「 作為孩子媽,什么讓你最抓狂 」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也可以私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