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夏季的第二個節氣 人生恰似小滿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如下】 今日小滿 5月21日2時55分,我們迎來小滿節氣,這個節氣既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智慧,也蘊含著中國人“滿而不盈”的生活哲學,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滿,領略它的獨特魅力......
萬物充盈 小得圓滿
1.png (630.3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5-5-21 08:48 上傳
節氣由來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公歷5月20-22日交節。小滿之名,有兩層含義。第一,與氣候降水相關。小滿中的“滿”,指雨水之盈。小滿節氣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滿,故有諺語:“小滿小滿,江河漸滿。”第二,與農業小麥相關,在北方地區,小滿節氣期間降雨較少或無雨,這個“滿”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麥飽滿程度。
氣候特征 小滿之后,氣溫逐漸升高,尤其是日照時間較長,陽光直射地面,使得氣溫迅速升高。小滿節氣對于農田作物的生長是有利的。溫度的升高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了作物光合作用的速度,加快了養分的吸收和物質的代謝。有利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農諺與農事建議 1、“小滿小滿,麥粒漸滿”。進入小滿節氣,正是五谷生長關鍵時期,小麥將成熟,此時管理的重點是做好病蟲害防護,從而保證夏糧能夠獲高產豐收。
2、“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到了小滿節氣,小麥灌漿還沒有飽滿時,會遇到“干熱風”這一風險,導致出現減產。預防干熱風主要澆好灌漿水,在小麥抽穗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尿素或其他優質葉面肥,保證小麥灌漿時期水肥的供應,促進籽粒飽滿。
3、“小滿不滿,芒種開鐮”。指小滿節氣時若小麥遇到干熱風或陰雨寡照導致麥粒灌漿不足,尚未達到飽滿狀態,成熟期推遲,需要延遲到芒種或芒種之后收割。黃淮海主產麥區有“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之說,農戶需根據不同地域實際小麥長勢調整相應收割時間。
小滿——三宜 宜健脾祛濕 小滿時節雨水增多,濕氣加重,而脾主運化水濕,此時養生應以健脾祛濕為核心。一方面,可通過飲食攝入健脾食材;另一方面,避免久居潮濕環境,保持衣物、被褥干燥,必要時借助艾灸、拔罐等中醫外治法,激發脾陽,增強祛濕能力。
宜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提出“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小滿后日照時間延長,人體應順應自然規律,適當調整作息:早睡(22:30-23:00)順應陰氣收斂,早起(5:30-6:30)以應陽氣升發。充足的睡眠不僅能消除疲勞,還可使氣血調和,維持身心平衡。
宜通風換氣 高溫高濕的環境易滋生細菌、霉菌,引發呼吸道疾病或皮膚問題。每日早晚開窗通風30分鐘以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降低室內濕度,改善空氣質量。若條件允許,使用除濕機、空氣凈化器輔助,效果更佳。
小滿——三忌 忌貪涼飲冷 小滿過后,氣溫顯著升高,人們常以冷飲、冰鎮水果、空調低溫解暑。然而,此時人體陽氣浮于體表,脾胃陽氣相對虛弱,過度貪涼易使寒濕內生。冷飲刺激會導致胃腸道血管收縮,影響消化功能,引發腹痛、腹瀉;長時間待在低溫空調房,還可能造成關節疼痛、感冒等問題。養生需遵循“熱無灼唇,寒無冰齒”原則,讓身體自然適應季節變化。
忌情緒郁躁 中醫認為,夏季對應五臟中的“心”,心主血脈、藏神志。小滿時節陽氣外發,氣血趨于體表,若情緒波動劇烈,易引發心火亢盛。煩躁、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可能誘發心悸、失眠、口腔潰瘍等癥狀。因此,需格外注重情緒調節,避免心火擾動心神。
忌過度勞累 小滿后晝長夜短,部分人因白天時間延長而增加工作、運動或娛樂時長。但過度勞累會耗傷人體正氣,削弱免疫力。高溫天氣下,過度勞作還易導致中暑、脫水,甚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才是養護身體的關鍵。
小滿——三秘訣 以通為補,調和氣血 小滿養生的核心在于“通”。通過飲食調理、經絡疏通等方式,促進氣血運行,排出體內濕氣與郁熱。例如,食用冬瓜、絲瓜等利水食材,或通過拍打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讓氣血暢通無阻。
平衡陰陽,動靜結合 夏季陽氣外發,易出現“外熱內寒”的失衡狀態。養生需兼顧“動以養陽,靜以養陰”:白天適當運動激發陽氣,夜晚靜心調養收斂陰氣。如晨起八段錦、傍晚散步,搭配睡前冥想,實現陰陽調和。
因時制宜,微調飲食 根據小滿的氣候特點,飲食需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減少辛辣、油膩、甜膩食物。同時,結合個人體質調整:陽虛者可適量食用姜、蔥等溫性食材;陰虛者則需增加百合、銀耳等滋陰潤燥之物。
小滿——三吃 吃苦:苦瓜、苦菊、萵筍 苦味食物具有清熱瀉火、祛濕解暑的功效。苦瓜富含維生素C與奎寧,能消暑降火、明目解毒;苦菊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可緩解口苦咽干;萵筍則能促進消化,改善夏季食欲不振。
吃酸:檸檬、烏梅、山楂 酸味食物收斂生津,可防止出汗過多導致的津液流失。檸檬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能力強;烏梅生津止渴,搭配冰糖煮成酸梅湯,酸甜開胃;山楂消食化積,適合飯后食用。
吃祛濕:薏仁、芡實、赤小豆 薏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常與紅豆搭配煮粥;芡實補脾止瀉,可與山藥、蓮子熬湯;赤小豆則能利水消腫,與冬瓜同煮,祛濕效果更佳。
小滿——三喝 綠豆湯:清熱解毒 綠豆性涼,煮至開花后飲用,可清暑熱、解煩渴。若體質虛寒,可加入少量陳皮、紅棗調和寒性。
冬瓜茶:利水消腫 將冬瓜去皮切塊,加冰糖慢燉,制成清香甘甜的冬瓜茶,既能補充水分,又能促進尿液排出,減輕水腫。
酸梅湯:降脂消暑 喝酸梅湯可降脂消暑,可放烏梅30g、山楂15g、甘草5g,加水1000ml煮40分鐘。
小滿——三湯 山藥排骨湯:健脾益腎 山藥健脾益胃,搭配排骨燉煮,既能補充蛋白質,又能增強脾胃功能,適合全家食用。
赤小豆鯽魚湯:祛濕消腫 赤小豆與鯽魚搭配,兼具祛濕與滋補功效。鯽魚富含優質蛋白,赤小豆利水,二者結合可緩解濕氣重引起的身體困乏。
絲瓜蛋湯:清熱潤燥 絲瓜清熱涼血,雞蛋營養豐富,此湯清淡爽口,能快速補充體力,緩解夏季燥熱。
小滿——三動 散步:舒緩身心 飯后散步30分鐘,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同時放松心情,減輕壓力。
八段錦:調和氣血 八段錦動作舒緩,通過拉伸、扭轉、呼吸配合,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尤其適合中老年人。
瑜伽:柔韌身心 瑜伽的體式練習可增強身體柔韌性,配合冥想與呼吸法,幫助釋放壓力,調節內分泌。
小滿——三靜 靜坐冥想:放松身心 每日靜坐15-20分鐘,專注呼吸,排除雜念,可降低心率,緩解焦慮,改善睡眠質量。
讀書品茗:修身養性 閱讀經典書籍、品茶賞景,在慢節奏中沉淀心靈,感受傳統文化的滋養。
聽曲賞樂:寧神解憂 聆聽古典音樂或自然白噪音,如古琴曲、流水聲,能舒緩情緒,調節植物神經功能。
小滿至,麥粒漸滿,夏意正濃,愿你我生活亦如此,盈而未滿,充滿期待。
【小編有話說】 原來小滿節氣有這么多的魅力 我也要好好學習一下! 快轉發給身邊的朋友吧~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