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村歷史文化淵源,村南大山處挖掘溶洞時發現了成堆的鬣狗化石骨和厚厚的草木灰,專家推斷這是猿人生活留下的遺跡。上世紀六十年代整大寨田時,這里挖出過石斧,還有弓弩、刀槍劍戟,說明遠古時期這里是戰略要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文祖即堯的太祖,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前受命登位。”這個文祖廟便是“堯文德之祖廟”。《山東通史·通志》載:“丙辰七十又三載,舜受終于文祖。”這些記載,足以說明文祖歷史文化的淵源。
微信截圖_20170828114843.png (214.84 KB, 下載次數: 62)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0 上傳
自古來,文祖村是鎮建制。堯帝時期,文祖地帶的南部落與部落為了地盤經常發生戰爭,杖打了幾十年,雙方傷亡都很大。老百姓為避戰爭之苦,棄莊逃進了深山,建起洞穴和防侵的厚石墻,到夜間才下山種地收莊稼,原有的村莊已墻倒屋裂一片狼籍。兩部落大傷元氣,面臨將被其它強部落吞掉的危機時,雙方派特使向堯討教,并愿意加入堯的部落聯盟。堯便派他信任的舜來處理兩部落之戰爭。舜以仁慈和大智,使兩部落化干戈為玉帛,百姓安居樂業。百姓為感謝堯之恩,修建了一座文祖廟,廟匾是“堯文德之祖廟”。就在這座廟前,堯帝禪讓,舜帝登位。
微信截圖_20170828114941.png (244.5 KB, 下載次數: 55)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1 上傳
東晉時期,劉宋在今文祖區域喬置平原郡、廣宗縣。章丘縣志載:“廣宗縣在縣東南五十里,劉宋僑縣,今為文祖鎮”,于是,古廣宗也成了文祖以前的舊稱。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020.png (218.12 KB, 下載次數: 73)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2 上傳
唐朝時期,文祖村落已發展成北有“玄帝閣”、南有“大仕閣”的城池,兩閣門皆為鏨子加工的精細青石所砌,拱券為大青磚。兩閣門相隔七百多米,號稱“二里長街”,是章丘南部最長的街道。大仕閣上層為兩個廟宇,觀音菩薩坐北朝南,文昌坐南朝北。閣門東西兩側各有臺階攀上。這“大仕閣”雖然莊嚴高大,卻有一缺陷,上層廟宇的滴水落在大仕閣的青石墻上。這是何故呢?老人的煙袋鍋里流傳著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建大仕閣時請來一位高人叫魯聰,自稱是魯班的后人,所有的工匠對魯聰言聽計從。動工不幾天,來了一個著破衣爛衫的老者圍著建筑現場游逛,邊走邊唱。因他面垢邋遢,人們都叫他“瘋老頭”。一日,瘋老頭圍著兩架榆木粱轉了一圈,端著一碗開水來到魯聰前面,讓其喝水。魯聰憤然道:“水這么熱,我咋喝?去去,別誤了我的正事。”瘋老頭毫不理會,對碗喊道:“涼涼,涼涼……”像個小孩兒在嬉鬧。開飯了,那老頭端著菜來到魯聰面前,連聲說:“鹽短、鹽短。”鹽短就是菜淡的意思。魯聰氣憤難忍,抓了一把鹽放進了他的碗里。瘋老頭卻樂得連跳加舞地唱道:“還是鹽短,還是鹽短”。瘋老頭的行為激怒了魯聰,他讓伙房故意蒸菜窩窩頭給他吃。這回,他狂笑起來:“糧缺了,糧缺了。快去弄糧來! ”唱了一下午。人們誰也不理他。第二天,瘋老頭不知從哪里找來鋸、斧等,躲在一個角落里鋸木棍子,幾天的功夫,就鋸了一大堆。魯聰嫌瘋老頭浪費材料,叫幾個小伙子把他綁起來,送進了深山。被綁著的瘋老頭卻狂笑不止。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124.png (206.47 KB, 下載次數: 57)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3 上傳
大仕閣建造完工了,八張供桌紅毯鋪罩,供上了豬頭整羊,準備竣工大典。突然,天上飄來一塊黑云,響起一個炸雷,下起雨來。只是霎間,云走天晴,大典準備繼續進行。突然,一位老人高喊“糟了,糟了”只見他指著大仕閣之上觀音廟的瓦檐,又說:“大伙兒都看看那滴水啊……”人們這才驚呆了:大仕閣上殿宇檐短,水往閣門的石墻上滴。自稱魯班后人的魯聰一下癱倒了。那位老人一下跪倒,高喊:“蒼天啊!我們有罪啊,我們咋能沒領略出高人的忠告呢……”老者的喊聲,使人們一下想起了那個瘋老頭言語,“涼 涼、涼涼”寓意“量梁”;“鹽短”是指“檐短”;“糧缺了”是說“梁缺”的意思。人們又來到瘋老頭干活的那個角落,他鋸的那堆木頭正好彌補短檐。那個瘋老頭是何方神圣早已無從知曉?但這個遙遠的故事卻一直警示著文祖村的后人們。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151.png (218.42 KB, 下載次數: 73)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3 上傳
元末明初時期,山東因戰亂瘟疫橫行(還有一說:朱元璋曾在山東要飯、放牛,成為皇帝后怕山東人說他出身卑賤而血洗山東),造成了“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于是,明朝開始了往山東大移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張、王、孫等姓氏從河北棗強遷來文祖,這時村落里的坐地戶只剩下了茍、毛、萬、門四戶人家。后來,人們對坍塌的“堯文德之祖廟”進行了重修,并以廟名簡化而得“文祖”村名,至今已經六百多年。事情就是那么巧合,查閱上古三皇五帝材料,人們才知道明代文祖村名與上古時期的村名吻合。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251.png (398.52 KB, 下載次數: 61)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4 上傳
從明朝開始,文祖村大興修建廟宇,清朝更是進入盛期,陸續修建了三官廟、觀音廟、關帝廟、石大夫廟、泰山奶奶廟、龍王廟、準提庵等廟剎。最宏偉的是位于現文祖東村坐北朝南的三司廟:沿三層臺階而至三間門庭,兩側各有旗桿座,并列古槐數株。殿門里東西各有小鬼殿,兩匹紅黃各異的似馬非馬的吉祥獸分立東西,號稱“得”(其實就是驢,那是山東沒有驢,而被稱為吉祥物)。通過影壁角門進入東西廊坊,西殿雕十殿閻君及牛頭馬面,東殿塑地藏老母等君像,壁畫是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鍋、鬼推磨等懲罰大逆不道及作惡多端之徒的酷刑。通過七級臺階進入三間奶奶樓,內塑斑疹奶奶、送子娘娘等神像。三寺廟正殿為三間,正面坐著關羽,背后為猛虎下山壁畫;包公和海瑞分居左右,背后是噴水的張口獸。大殿壁畫上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戰船等形象逼真的畫像……明代碑文載:“文祖莊東南栗桑園有‘三司廟’一座……”以此可見,當時種桑養蠶在文祖已成為時尚。三司廟的廟會為正月十六,方圓百里百姓都來趕會,直到民國時期仍香火旺盛。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325.png (175.03 KB, 下載次數: 55)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5 上傳
清代咸豐年間,文祖村享有“排人優、解人難、濟人危”之美稱的大賓監生李世墉號召眾人募資捐款,沿文祖外圍修起了周長六華里的圍墻,并在閣門外建起北有“長之門”、南有“通魯門”兩個大型建筑,兩門拱券頂上刻有“文祖鎮”三個大字。街內門頭林立,有藥店、布點、酒館、雜貨鋪、粥棚、茶館、當鋪等,側巷道內還有染坊、酒作坊、粉皮作坊、鐵匠爐、木工房、白鐵匠等。此時期的文祖村圍墻還有向華門、望曉門、和平門等九個出入的哨門,還修建了一處戲臺和多處灣池、官井,凡是往村外排水的巷道全部用青石板鋪砌。這些公益設施的修建,有力的提高了民生水平,使其安居樂業。為了防侵、防盜,各巷道都建立自衛團體,輪流在閣門、哨門及圍墻上站崗。特別是寓頭頂的楊家人和王家巷的王家人外出學藝,成為武術之巷,使強盜、土匪等惡人不敢進犯。直到現在元宵節大扮玩時,楊家和王家的后人們還能舞劍弄刀,大顯身手。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356.png (235.47 KB, 下載次數: 64)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6 上傳
李世墉故居“舒德堂”房屋一處 文祖村落歷史上雖沒出現過高官顯貴人物,但文人墨客、行俠仗義之人多多:清代光緒年間貢生彭諱繹長年開館授業,被方圓百里譽為“秀才之母”;還出了孫茂堂、周朝英、李振儒三個武庠生,并參加了義和團抗擊倭寇留英名。乾隆年間,韓氏出了增生韓本中和胞四弟韓本炎及侄子韓秉健、韓秉鉞都是邑庠生,留下了 “一門四秀才”之佳話。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554.png (212.04 KB, 下載次數: 67)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7 上傳
清朝“武癢生”李振儒故居
晚清時期,文祖村出了個章丘鐵道南最大的財主馬錫田。《清代山東經營地主經濟研究》一書記載:“清光緒末年,文祖鎮大地主馬錫田占有土地150畝,雇工經營面積140畝,開酒店、藥鋪、布店數座,在本村及周圍各村多有債。”馬錫田家有良田百畝,積糧萬石,四宅八院,房樓百間,還有他日進萬銀的“永”字諸多商號。馬錫田祖居章丘文祖鎮,自幼過繼給一個土財主為后。他成人后先是利用自家的土地種植地瓜,在李家灣以西辦起了粉坊,并以地瓜干換取粉條、粉皮的經營模式,使其利滾利,規模不斷擴大。短短的幾年,馬錫田成了本鎮露頭富豪。光緒十年(1884),馬錫田針對山區缺醫少藥的現實情況,利用粉坊的盈利和家庭部分積蓄,在李家灣靠街處建起了字號為“大升堂”的藥店,利用本地中草藥遍山皆是的優越條件,收購中草藥,即在本藥店銷售,又轉手倒賣,使大升堂藥店買賣紅火,盈利可觀。光緒十一年(1884),馬錫田下了5萬兩白銀巨額投資,在自己的靠街宅地上建起了字號為“紅星”的酒店,利用本地的高粱、小米及柿子、軟棗為原料,開辦作坊,聘請了釀造師開始釀酒,酒銷售范圍擴展到章丘、菜羌兩縣。后來馬錫田以文祖小米為原料,在濟南經營細米煎餅,并得到了濟南人的青睞。光緒十六年(1890),馬錫田投巨銀在濟南昔利門路南買下一處占地面積五千平方米的大宅院,開起了商號為“鴻祥永”的專營布帛店,從掌柜到伙計達二十多人。事過不久,馬錫田又在普利門東靜安巷買了一處宅院,開張商號為“鴻茂永”,專營綢緞店,此店周轉資金為二十五萬兩白銀。該店人員十二人,買賣興隆。民國十四年(1925),馬錫田又在濟南緯四路路西買下一處占地面積千余平方米的宅院,開張經營綢布,商號為“鴻華永”。直到解放后實行公私合營,馬錫田創辦的“永”字商號結束了其歷史使命。解放后,馬錫田的文祖村舊居二層小樓成了文祖村辦公室,靠街的商鋪成了文祖供銷社百貨門市部。至此,章丘一代大商馬錫田創建的業績落入風塵。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644.png (220.43 KB, 下載次數: 60)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8 上傳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649.png (247.58 KB, 下載次數: 71)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8 上傳
保存完好的“人民供銷社”原址
1937年,日寇鐵蹄殘踏文祖古村。還沒進村就用高射炮炸掉了大仕閣的西北角。守候文祖的國民黨部隊王連長沒放一槍就向日寇繳械投降,轉身成了偽軍保安隊。鬼子占領文祖后,在圍墻上修筑多處碉堡,并關閉了所有出入的村口,只留下大仕閣供老百姓出入種地,人們出進門都要給站崗的鬼子鞠躬。這些倭寇還搶占了文祖村南袁家洼煤礦,大量掠奪地下礦藏;又把村東的九龍山改名“日本山”,在上面修筑碉堡和工事,切斷了南北交通。為了抗擊倭寇,文祖許多熱血青青年投奔八路軍和游擊隊,保家衛國、血染疆場。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731.png (410.14 KB, 下載次數: 70)
下載附件
2017-8-28 11:59 上傳
抗日戰爭勝利后,文祖成了國共雙方爭奪的要塞,形成了兩年多拉鋸戰。農會實行土改,窮人分得了房屋和土地,但還鄉團瘋狂報復,發生了暗殺五名農會干部悲慘事件;章丘南明區武工隊中隊長靳啟學(文祖青野村人)等人在文祖村東南的小虎峪口遭國民黨伏擊英勇獻身……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曾三打文祖古鎮,數百名烈士血染這片沃土……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821.png (208.25 KB, 下載次數: 77)
下載附件
2017-8-28 12:00 上傳
千百年的風風雨雨,文袓猶如一部史書,承載的悲壯滄桑……
歲月蹉跎,流水東去。現在的文袓老村落內依舊保留著“一街七十二胡同”的風格,唐朝的大仕閣、清代乾隆年間的準提庵及石獅等古跡完好依然;還有那石鋪的小巷、青磚門庭、轆轤頭打水井;還有明清時代的閣樓、大車門;還有……這些都在講述著文祖村落曾經的輝煌、曾經的悲壯……
微信截圖_20170828115851.png (495.39 KB, 下載次數: 76)
下載附件
2017-8-28 12:00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