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水有小峨嵋水系(秀水溝)、玉帶河水系、長川水系、清水河水系(俗稱清水溝)、“十二芹溝”水系(西麻灣溝)等5大水系。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明水的這些“溝”......
094446nclkfgbpqp9pd5cd.jpeg (71.36 KB, 下載次數(shù): 18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清道光《章丘縣志》描繪的明水諸多水系
094446m2tz4w2250jgg4tg.png (4.73 KB, 下載次數(shù): 196)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094446bcr3yx4z1w6lw1fn.png (1.88 KB, 下載次數(shù): 18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小峨嵋水系,俗稱秀水溝壑,位于古城東南桃花山東側的南北向溝壑,因北臨秀水村,故名。壑內(nèi)多泉水,且風景秀麗,古稱“峨嵋靈壑”,為章丘古十二景之一。壑中草木蔥蘢,流水淙淙,泉眼眾多。山壑中的泉眼,水質(zhì)清潔,大如拳,小如指,最大者為山西麓懸崖上的兔子窩泉,陰雨連綿時開泉,泉水湍急,狀如瀑布。按其大小分還有諸如金龜泉、二龍眼泉、飯湯泉、篩子底泉、滴水檐、甘泉、澇冒等。這些泉眼,或流或淌、或涌或噴,水花飛濺、山靈水秀,曾被詩人墨客譽為“模山范水”。
094446gzxr03uu0gvv13uu.jpeg (147.36 KB, 下載次數(shù): 17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清道光《章丘縣志》描繪的“峨嵋靈壑”
094446smw8qvfbvvquwfu4.jpeg (63.09 KB, 下載次數(shù): 172)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清代“白面包公”李慎修撰寫的《游小峨嵋記》
094446r6fwtw62ff99c00c.jpeg (140.97 KB, 下載次數(shù): 225)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小峨嵋提水壩遺址
“峨嵋靈壑”在東麻灣、百脈泉的東南面,可謂泉水的涵養(yǎng)區(qū)之一,清代道光年間舉人高汝梅曾有詩曰:
百脈泉水出南山,山如屏障水弓灣。
模水范山誰做主,中有高士高難攀。
094446y3ty16s9s5tn6s4e.jpeg (100.52 KB, 下載次數(shù): 182)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繡水詩抄》記載的高汝梅詩
諸多泉水匯流成溪,過玎璫橋轉(zhuǎn)西而北流,至明水錦江橋南,與東麻灣、百脈泉、長川、玉帶河匯而為一。
094446ha2phk0o11ki0p05.png (4.73 KB, 下載次數(shù): 201)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094447otva8t80ndabzvva.png (1.88 KB, 下載次數(shù): 177)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正如名字所言,宛如繞城玉帶,是明水古城東側的繞城河。沿著現(xiàn)在的區(qū)醫(yī)院西側路西溝壑,由鐵道南向北,經(jīng)東麻灣、明水湖(萬泉湖)、李清照紀念館、錦江橋,折而向西,經(jīng)五孔閘,折而西北流,至金盤村入繡江河(巴漏河下游)。玉帶河東麻灣及明水湖段,因原河槽深部巖層為一條斷層破碎帶,地下水沿破碎裂隙上涌,水泡泛起,隨處是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百脈泉、東麻灣等皆出于溝底或岸邊。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八》云:“百脈水出土谷(鼓)縣城西,水源方百步,百脈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宋代的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說:“齊多甘泉,冠于天下”、“岱陰諸泉,皆伏地而發(fā),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元代于欽《齊乘·卷二·水》稱:濟南眾泉“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清道光十三年《章丘縣志》載:“其源直上涌出,百脈沸騰,猶如懸珠,歷落可數(shù)”。歷代都把“百脈寒泉珍珠滾”列為章丘八景之一。
特別是明代山東提學使沈鐘曾題游明水詩曰:“濟南泉多不勝記,曷若此泉尤有味。虎趵豹突俱下風,誰復我訝徒虛譽。”意思是說,當他游覽了百脈泉之后,感到濟南的黑虎泉、趵突泉與百脈泉相比,皆甘居下風。可見當時的百脈泉涌水量之大和景觀之盛。
094447rii2ncfc5fs2on6m.jpeg (70.05 KB, 下載次數(shù): 18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清康熙《章丘縣志》描繪的百脈泉
094447pk261k5pa5a6ha65.jpeg (91.02 KB, 下載次數(shù): 169)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明嘉靖《章丘縣志》記載的百脈泉
094447qm17mbfqisc7bwjw.jpeg (119.65 KB, 下載次數(shù): 192)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北魏酈道元編著的《水經(jīng)注》書影
094447d2xw1ta2x2ba42w7.jpeg (39.86 KB, 下載次數(shù): 193)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明代山東提學使沈鐘題寫的詩刻拓片
094447vt78n4npy97cyhzt.jpeg (34.25 KB, 下載次數(shù): 186)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王培荀著《鄉(xiāng)園憶舊錄》書影
清代文人王培荀在《鄉(xiāng)園憶舊錄》中則描繪了別樣的水鄉(xiāng)田園風景:
“百脈水,在今章丘明水鎮(zhèn),泉水流水,灌田數(shù)百頃。夏初往來,見平疇稻秧,一青無際,白鷺拍拍,飛入眼靄,宛然畫圖。村中康氏園,水流活活,澆墻綠竹,濃郁覆壓,中植荷花滿塘。迤南佛寺中有方池,凈水空明,園珠千百,疊疊如貫,大略與珍珠泉相似。”
玉帶河群泉密布,溪流縱橫,這是濟南地區(qū)最大的泉群。不僅有百脈泉,還有梅花泉、墨泉、金鏡泉、漱玉泉、龍泉等,共匯繡江河,形成“繡江春漲水流聲”的景致。
094447xcwl2b0ubj2wj5ux.jpeg (32.85 KB, 下載次數(shù): 167)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094447ygk7xqktie9tqbgx.jpeg (37.02 KB, 下載次數(shù): 159)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萬泉湖
094447j55sstg333rrau3r.png (4.73 KB, 下載次數(shù): 155)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094447wkkk8w0g8wqslyr8.png (1.88 KB, 下載次數(shù): 200)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如河名所指,長川是一條由南至北,貫穿明水的長河。最遠端源于膠濟鐵路南雙山大街東側,經(jīng)鐵路立交橋、財富大廈、香港街、原政府大院、落鷹橋(也稱落英橋)、北入古城小麻灣、經(jīng)康家水磨、再過錦江橋,匯入繡江河。一般年景,長川水源主要來自廟溝泉諸泉。據(jù)清道光《章丘縣志》稱:“長川源自(明水)鎮(zhèn)南廟溝泉,夾川竹木千幛”。廟溝泉位于今香港街北(原政府院南墻根),小麻灣位于今明水古城東南(原政府院門匯泉路北側)。落鷹橋(落英橋)現(xiàn)已在匯泉路下,路北河流向與古城恢復的商街東側河流基本一致。長川經(jīng)過的小麻灣東北有許多無名泉,舊時,夏秋時節(jié),蓮香荷葉碧連天,小橋流水凈無塵,隔岸多來浣衣女,清水流沙金燦燦。
宋代,長川流經(jīng)的小麻灣東北泉水密布,泉邊有李格非(其女李清照)故居,明代為“耿家花園”,清代康大猷買下此園,建“康氏東竹園”。后來,整治河道時發(fā)現(xiàn)許多宋代瓷器殘片。晚清時,明水望族康星燾在廟溝泉(原政府大院南端)曾建“漪清園”,又稱“康氏南竹園”。
094447y11yuifrfl1ol6yx.jpeg (120.38 KB, 下載次數(shù): 205)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清道光《章丘縣志》記載的長川、玉帶河、清水泉和西麻灣
094447ykacu3u0g60uuc10.jpeg (134.12 KB, 下載次數(shù): 17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古城內(nèi)長川河
094447qr5555d6px8i2jrp.png (4.73 KB, 下載次數(shù): 191)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094447lz8jca56n8afaxh6.png (1.88 KB, 下載次數(shù): 17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清水河水系,因清水泉而得名。指從現(xiàn)區(qū)武裝部大院往北、經(jīng)老電影院西街,沿老章丘四中東墻外北入荷花公園。現(xiàn)在的古城西門內(nèi)河道水系,與老清水河流向基本一致。
清水河水系有兩大清泉:清水泉和靈秀泉,清水泉位于老章丘四中院南墻外,后為明水村民吃水井。此泉《濟南府志》《章丘縣志》均有記載,是清朝道光《濟南府志》所輯錄的濟南名泉之一。
靈秀泉在現(xiàn)明水古城西門外(原章丘四中園內(nèi))。自古流量很大,泉水沿著護城河匯入荷花公園。歷史上多出文人名士,著名的章丘四中最早在此建校。鐘靈毓秀,地靈人杰,故名“靈秀泉”。此泉已列入濟南市名泉。現(xiàn)奇石嶙峋,泉邊溪流雜樹茂盛,遮天蔽日。伴著泉水的叮咚,樹蟬的長鳴,令人陶醉不已,尤其初來乍到的游客,更是流連忘返。
094448akdvtrtarrttkudt.jpeg (72.97 KB, 下載次數(shù): 191)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靈秀泉
094447qgzrzxf89bpbj0eo.png (4.73 KB, 下載次數(shù): 166)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094448cp6onllvo4pncpon.png (1.88 KB, 下載次數(shù): 158)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西麻灣位于明水古城商務酒店群西、今“眼明泉公園”內(nèi),指膠濟鐵路以北,眼明泉大橋北側的一片長條水域,其中眼明泉大橋北側的涌泉水域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西麻灣泉。西麻灣水勢浩大,是繡江河的主要源頭之一。甘洌澄清的泉水愈流愈涌,流至塘子崖眼明王廟前,與凈明泉之水匯合,最終注入繡江河。
094448vp4pol05471pq48j.jpeg (58.15 KB, 下載次數(shù): 177)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春天的西麻灣
094448aavqm7jz9vvvv7ln.jpeg (91.28 KB, 下載次數(shù): 178)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秋天的西麻灣
古時的西麻灣,東西兩岸處于低矮的丘嶺之間,南面是丘嶺式低山,前面靠湖灣的為“小西山”,后面高的為“大西山”。與西山蜿蜒相接的西河岸平垣之地為“塘子崖”。西麻灣南起膠濟鐵路,北至濟青公路。灣底深部為一條南北走向的奧陶石灰?guī)r斷層,泉水從斷裂縫隙中上涌,因而出現(xiàn)密密麻麻的泉眼。《郡國志》云:“十二芹溝,俗名麻灣,即此。”對于西麻灣泉群,《齊乘》《濟南府志》《章丘縣志》均有記載。《齊乘》記載:“十二芹溝,俗名西麻灣,出章邱縣南??入繡江。”據(jù)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縣志·卷三·山水考》所載,“西麻灣,在百脈泉西南二里許。水從西山北麓石壑中出,東北流于百脈諸水,匯合于沙河口”。沙河即硯池村與山陽村之間的東北向沖溝。泉水至湛王村東北,入繡江河。
094448puk7w7k66ek4s3es.jpeg (81.24 KB, 下載次數(shù): 181)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眼明泉公園一角
西麻灣水系泉眼眾多,簇簇水泡緩緩升起,似串串珍珠,若玉花綻開。特別是西岸的塘子崖高出灣底6米,與西山延綿相接,每到夕陽西下,在明鏡似的湖灣中就會出現(xiàn)一道奇觀妙景:西山和塘子崖連為一體,映射在水面,似一條長長的游龍,隨著湖水的流動,在水中晃晃悠悠、活靈活現(xiàn)。由于水霧蒸騰,龍影如夢如幻,妙不可言。這就是章丘古十三景“龍影夕照”(也叫“西山龍影”)。
西麻灣水光瀲滟引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賞景,留下了不少名詩佳句。明代散曲家李開先之孫李衡(字虎門),曾寫下《同竹潭諸人游明水西泉》詩:
竟日無人跡,怪來情思幽。
石排孤岸起,泉灌大河流。
云冷全辭夏,蒲荒尚戀秋。
沙田擬種竹,結屋住沙頭。
細致地描繪了西麻灣一帶的景致。
094448cb5befvuge23fb1f.jpeg (143.59 KB, 下載次數(shù): 154)
下載附件
2025-1-3 09:44 上傳
李衡《同竹潭諸人游明水西泉》詩,描繪了西麻灣一帶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