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絕了! 章丘大蔥告別手工插秧 機械上場太酷了吧 【原文如下】 六月的章丘田間,熱浪裹挾著泥土氣息蒸騰。往年此時,正是蔥農們揮汗如雨、彎腰弓背進行人工插秧的“苦夏”。然而,走進明水街道查舊村的一片蔥田里,景象截然不同。一臺藍色的大蔥移栽機鏗鏘行進,履帶在泥土上壓出筆直的軌跡。機身上,兩名操作員雙手翻飛,將蔥苗精準嵌入旋轉的苗盤;田壟旁,助手快速將蔥苗捋順遞送。隨著傳送帶輕快運轉,一株株蔥苗如士兵列隊,齊整地“釘”入土壤。短短幾分鐘,一片整齊的綠色已在田野上鋪展開來——這是“90后”新農人董運芹100畝蔥田的機械化種植現場。
094503pedmcm7xducag2g1.jpeg (110.78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2025-6-17 09:45 上傳
一位“90后”新農人的“破圈”之路 小董的農業之路凝結著對土地的深情與變革的勇氣。這位“90后”章丘女兒曾隨丈夫種植綠化苗木。2020年行業遇冷,夫婦倆站在人生岔路口。對土地刻在骨子里的眷戀牽引著她——繡惠街道的大叔是種蔥老把式,一句“回來吧,我教你種蔥”,讓她毅然扎根明水街道查舊村,扛起鋤頭從頭學藝。
094503hvnwo0vt7vp1671r.jpeg (107.1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2025-6-17 09:45 上傳
然而,傳統大蔥插秧正值酷暑,全憑人力彎腰苦干,其艱辛讓她刻骨銘心。董運芹說:“最熱的天插蔥秧,汗流浹背,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也就種五六分地。”人力成本高企,麥收時節雇工艱難,“一人一天300元,也不一定能招到人”。 困境催生破局之念。2024年,小董以2.5萬元購回一臺大蔥移栽機試水。“當時就想試試,沒想到秋收時和人工種的大蔥沒啥兩樣!”這份驚喜讓她今年徹底告別傳統:100畝蔥田全由機械代勞。 從六分地到四畝地的效率躍升 “突突突……”的引擎聲里,大蔥移栽機持續吞吐著綠色希望。記者貼近觀察:大蔥移栽機無需駕駛員,順著田壟徑直向前。兩名操作員坐在機器兩側,雙手如蝶舞翻飛,將蔥苗精準投入高速旋轉的苗盤;助手飛速理順蔥秧,確保每一株蔥苗整齊進入傳送帶。隨著傳送帶輕快運轉,一株株25厘米長的蔥苗以等距快速而穩定地送入翻開的土溝,深度統一如模刻。
094503i0g332m3g5s59h23.jpeg (149.55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2025-6-17 09:45 上傳
“機器一天能‘吞’下四五畝地,抵得上七八個壯勞力!”小董指著身后綿延的蔥壟感慨。就在去年此時,她和雇工們還深陷“苦夏”——頭頂烈日,近乎匍匐在滾燙的土地上,一手攥苗,一手戳洞,汗珠子砸進泥土里。最熱時地表溫度超40℃,每人拼盡全力日栽面積不過五六分地(0.5-0.6畝)。而今,“機械插秧”模式,效率飆升數倍。 讓濃郁蔥香飄得更遠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90后”小董多年前即用農用植保無人機吊運蔥苗,以智慧科技賦能農業。“新農人就要敢擁抱新事物!”小董撫摸著大蔥移栽機,目光灼灼。機械插秧不僅突破高溫作業限制,更實現株距精準統一。“秧距統一,后期培土、施肥效率翻倍,蔥白品相更齊整。”小董說。
094503p0peex9x7v0015ze.jpeg (102.38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2025-6-17 09:45 上傳
熱風拂過新栽的蔥田,蕩起層層綠浪。小董站在田埂上,目光掃過整齊劃一的秧苗:“你看這綠油油的一片,種下去的是希望,冬日霜雪里長出的就是收獲!”她身后,機械的轟鳴仍在田野回響。 當“指尖輕點”代替“彎腰苦干”,當“機械插秧”取代“人工插秧”,這位年輕農人的探索為章丘大蔥的傳承注入了嶄新活力。科技賦能之下,這條流淌著千年蔥香的產業之路,正向著更寬廣、更高效的未來不斷延展,承載著田野的期許,讓濃郁的蔥香,飄得更穩、更遠。 【小編有話說】 咱們章丘大蔥越來越有名 種植技術也越來越牛!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最美章丘”。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