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這個村土地分紅98萬 652名村民直接受益! 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如下】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楊家莊村的水泥路上,麻懷河總會沿著村道走一圈。這條路從當年坑洼的土路變成如今整潔的硬化路,如同他三十載村黨支部書記生涯,深深扎根泥土,用擔當和真情勾勒出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作為章丘區白云湖街道楊家莊村黨總支書記,這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正以“百姓事無小事”的信念,讓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
095134t8psubsvvz8ptnkv.png (806.5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2025-6-27 09:51 上傳
1992年4月30日,面對黨旗宣誓的場景,麻懷河至今歷歷在目。老書記“為群眾謀福利,帶鄉親們致富”的囑托,成了他刻在心底的座右銘。1995年,29歲的他接過楊南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時,村里正面臨班子渙散、干群關系緊張的困境。為了夯實班子的戰斗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一言堂”——1997年牽頭成立“村民代表議事會”,重大事項全由村民代表裁決,“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的做法登上央視《東方時空》。如今村史館里,泛黃的報紙報道仍在訴說當年的革新勇氣。
095134osjkputamuwwtnxn.jpeg (176.69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25-6-27 09:51 上傳
為了凝聚班子戰斗力,他創新“黨員微積分”管理,將組織生活、志愿服務量化成積分;搭建“微網格+街長”治理體系,把全村劃分為7個網格,讓“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成為常態。在他帶領下,曾經“公糧交不上、提留拿不出”的落后村,如今已是“山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東省文明村莊”。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全村的經濟發展,麻懷河頂著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壓力,四處籌資硬化全村街巷,楊南村成為全鎮首個“水泥路村”。路通了,思路也活了:他帶著村民先后建起二手車交易市場、糧食收購市場,引進了大小企業十余家,成立3家家庭農場和蓮藕種植合作社。作為“三變改革”示范村,2022年全村555.56畝土地流轉分紅近98萬元,652名村民直接受益。
095134ttoj8dx8foft89gv.jpeg (28.22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2025-6-27 09:51 上傳
更讓人驚嘆的是他盤活“沉睡資產”的魄力:將糧食市場改造成意豐駕校,集體增收10萬元;將廢舊市場拆除后,引進烘干倉儲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40余萬元;讓50畝澇洼地變身玉園生態園菌菇種植項目,實現村集體增收10萬元;協調萬林包裝、富瑞斯特等企業安置勞動力230余人,人均年增收6-8萬元。如今的楊家莊村形成工業、農業、生活服務“三大片區”,90%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捧上“金飯碗”。 “心里裝著鄉親,做事才有準頭。”麻懷河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孤寡老人李全江病重時,他帶著黨員輪流照料,送煤取暖、端湯喂藥,老人臨終前緊握著他的手哽咽:“這輩子無兒無女,是你們給了我家。”這樣的溫情故事,在楊家莊村已成常態——連續29年評選“出彩人家”“好媳婦”,每年獎勵新考入大學的學生,為244位60歲以上老人發放節日慰問品,70歲以上老人每月享受助餐服務,9戶低保家庭全部穩定脫貧。
095134qsw6dawbrawv8das.jpeg (109.6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25-6-27 09:51 上傳
2023年大年初一,菜市街的“長街宴”讓78戶村民圍坐33桌共話家常,煙花在王家胡同上空綻放時,映照的是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麻懷河說:“村規民約改成七字經,就是要讓文明新風像荷香一樣飄進每家每戶。”如今的楊家莊村,不僅有百畝荷塘的產業畫卷,更有“老有所養、少有所學、弱有所扶”的文明圖景。
095134dmzf5jomn5fefoyz.jpeg (189.18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25-6-27 09:51 上傳
從“村興民富”的誓言到“和美鄉村”的現實,麻懷河的腳步始終踏在泥土里。他先后榮獲“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齊魯鄉村之星”“濟南市第十屆海右計劃鄉村振興人才”等榮譽,卻總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老百姓的事在我心里沒小事。”當黨的二十大號角吹響,他又帶著村民謀劃起荷田觀光旅游項目,讓這片土地繼續生長新的希望。在章丘百脈大地上,這位“泥土書記”正用行動詮釋:黨員帶著群眾干,就能交出鄉村振興的最美答卷。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天下泉城”。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